【新闻背景】 新区又添一座标志性建筑!洛阳新区图书馆暨河南科技大学图书信息中心日前竣工,图书、资料上架,各种图书查询系统安装完毕后,将正式对广大市民开放。(见昨日本报A08版报道)
近日,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据调查,2011年,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4.35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少得多。
针对“读书数量与传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地位不相符”、“年轻人不读书”、“现在读书风气和氛围不如20世纪80年代”等问题,有关方面建议,应当把阅读当做一项国家战略,早日设立国家读书节,并期待莫言获诺奖能对全民阅读起到拉动作用。
笔者以为,设立全国性的读书节当然好,但要拉动全民阅读,实在的办法之一无疑是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看看新华书店里每天有多少人或站或坐在读书——愿意读书的人并不缺,缺的是借书、读书的地方。
不久前,相关部门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向一万人赠送一本书”活动,大家最想得到的书是《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和《红楼梦》——公众的阅读水准并不低,期待读好书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现在读书风气不如20世纪80年代”也许是事实,但应该看到其背后的原因。拿洛阳来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都拥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借阅手续简便,图书定期更新,并有专人管理,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市民的需求。如今,图书馆多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学校、科研院所,规模及能够覆盖的人群都有限。“买书价格高,借书地方少”,让不少爱读书的市民感到苦恼。
那么,面对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洛阳新区图书馆暨河科大图书信息中心,我们自然有很多期待。其一,借阅手续应简单一些。在我国不少先进城市,在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手续简便,费用极低或免费,仅凭身份证等个人有效身份证件便可自助借阅。其二,更新图书及期刊的步子迈得更快一些,藏书结构更加合理,让读者能够及时找到想读的书,提高其阅读兴趣,减少办证而不借阅的“死证”出现。其三,要采取多种手段,号召市民来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寻宝”,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有好书可看、好讲座可听、好活动可参加。
走一遭新区图书馆,处处透着浓浓的古都味道。我们盼望,这座宏伟建筑的落成能成为一个契机,带动更多洛阳人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