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7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15 阅读,先要“悦读”
27 清末民国时期的洛阳商业(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2 年 11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真实再现洛阳近百年历史
27 清末民国时期的洛阳商业(下)
    本期继续介绍清末民国时期洛阳的商业概况。

    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再次刺激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当年,洛阳县商会下设36个同业分会,公司、商号有近1000家。抗战爆发后,开封沦陷,一批商号迁到洛阳开业。1939年,洛阳商号、公司有1942家。

    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日军飞机对洛阳进行狂轰滥炸,一批商号被迫迁至西安。当时最有名的高阳帮、山东潍坊帮和山陕商人都将产业变卖后离去。由于日军飞机经常空袭洛阳,城内的商行、店铺大都迁到南关的街上经营。万景楼饭店在日军轰炸洛阳时被炸,后虽经维修继续营业,但生意大不如前。

    1942年,洛阳商号和手工业作坊1149家,大致情况是:烟酒业30户,百货业148户,鞋帽业70户,服装业30户,运输业45户,旅店业82户,五金电料业45户,图书教育用品业17户,镶牙照相业29户,酱园糕点业29户,饭馆业110户,粮食业19户,茶叶业10户,首饰业31户,瓷器业23户,毛巾业20户,卷烟业14户,浴池业7户,棉纺业37户,煤矿业35户,印刷业48户,酒精业1户,盐店23户,干粉业10户,牛皮业5户,纸工业10户,药店56户,铁器业16户,面粉厂1户,制药厂1户。

    从1938年到1944年,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洛阳,特别是1942年到1944年,轰炸次数更多,洛阳的商铺大都迁至南关。由于郑州到洛阳的火车已不通(铁路线被拆),行商的数量大大增加,主要是跑界首、漯河、老河口等地。洛阳南关一带因为有洛河水运,洛潼公路可以通汽车、马车,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商业市场,有棉花、山货、杂货、盐业、颜料、五金、中药材、土布、木植、皮货、骡马等大小商行100多家,经营或转销外地来洛的商品,收取佣金。

    贴廓巷、马市街一带是盐业、棉花、山杂货市场;马市街西头盐店口街一带是汽马车的停车场;凤化街、菜市街一带是粉行、姜行、竹器行、木植厂聚集地,当时那一带有木植厂十多家;西大街是一个土布市场;火车站一带是盐行、棉花、煤炭市场;东关新街、闸口街一带是骡马、牛羊、皮货市场。

    回民居住区集中地多有经营、加工皮毛的传统,皮货行有十几家,最大的一家叫“新益成”,每月营业额几十万元;新街人开的一家叫“何双盛”,在洛阳专门收购、加工羊皮,制成皮毛衣裤销售,当时在洛阳很有名气。不过到1944年日军侵占洛阳前,洛阳的主要商业行店已经十不存一。

    1944年8月,日军侵占洛阳后,郭玉甫等组织了洛阳县伪商会,郭玉甫任伪商会会长。当时还成立了一些商业行会,如军用市场以及“三阳公馆”所属大昌盐号、益昌盐号、日棉公司、华北皮毛协会、同义货栈、协记商栈、道义商栈等。这些商号为日本人及其伪商会所操纵。

    1944年到1945年日本占领洛阳期间,洛阳的商业市场一片萧条。日本人推行“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日本特务机关“三阳公馆”“豫西庄”勾结洛阳的马彦九、郝楚卿等人,成立了同义货栈、道义商栈、信义商栈、协记商栈、大昌盐号、益昌盐号、日棉公司等商业机构,大量收购粮食、棉花、铜、铁、牛皮、硝等战略物资;杨维周、孙仙舟等为日伪维持会效劳,为日本大量收购小麦、棉花、肉蛋、青菜、杂粮等,每天收购小麦达四五万斤,青菜数百担,供应日军,导致整个洛阳城物资匮乏。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大批商号回迁洛阳。原有的洛阳商号多迁到南大街一带或集中在老城十字街。至1948年初,洛阳有工商业经营者2502家。这些工商户多为资金微薄、惨淡经营的小店铺和摊贩,实力较雄厚的只有合盛栈食品店、真不同饭庄、南大街的几家绸缎布匹、京广杂货店等。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编著)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