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讲述了吴佩孚扩建洛阳兵营的背景,本期介绍吴佩孚扩建洛阳兵营、修建洛阳天津桥的情况。
直皖战争后,吴佩孚有了武力统一中国的想法。为此,他在洛阳扩建兵营的同时,展开了长达4年的扩军练兵活动。
直皖战争前,吴佩孚并非“武力统一”论者,他甚至认为“舍谋和统一,无以为救国之方”,为此,自衡阳前线“撤防北归”,“罢战言和”。直皖战争后,吴佩孚首倡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事纠纷”,但其主张遭到张作霖与曹锟等实力派的一致反对,“故在驻洛阳时期,始埋首练兵,改定武力统一之计”。武力统一国家,需要依靠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不能继续依靠与别的军阀合作;张作霖以及其他人只能是暂时的同盟军,将来可能成为敌人。
吴佩孚之所以选择在洛阳练兵,是因为与洛阳的军事战略地位密切相关。洛阳地处中原,交通发达,以重兵驻洛阳,既便于御外,又易于武力统一全国。不仅如此,巩县有兵工厂,武汉、南京还有两大兵工厂,洛阳有京汉、津浦、陇海铁路之便,可以朝发夕至,能为练兵提供充足的武器。
此外,他还可以洛阳为根据地,通过京汉铁路北接保定与曹锟密切联络,遥相呼应,扩张直系势力。洛阳有袁世凯建造的练兵场,附设几座军营、教室、住房等,这是吴佩孚选择洛阳练兵的物质基础。他深知,洛阳“居天下之中”,有“王者之气”,暗合其统一中国、抵御外侮的雄心壮志。
扩军练兵,更是吴佩孚“武力统一”的需要。他常怀“澄清天下之志”,有心担当起统一中国之重任。1921年,湖北出现了“驱王(王占元)运动”,要求以鄂人治鄂,并得到湘军和川军的支持。吴佩孚表示坚决反对,发兵援鄂,以部下萧耀南取代王占元任湖北督军。
这次战争的胜利,使吴佩孚更加坚定地认为中国非用武力不能达到统一。1924年,当前任国务总理张绍曾到洛阳责问吴佩孚“标榜武力统一,殊非所以收天下人心之道”时,吴慨然应曰:“旷观今日中国大势,未能推翻武力统一之论据……空谈佛家之清静道理,而不能挺身以救目前民众之疾苦,避难就易,非大丈夫之所有事也。”他还赋诗以言志:“龙泉剑斩血汪洋,千里直趋黄河黄。大禹神功何其大,洛阳一气贯扶桑。”
三、吴佩孚与“老吴桥”
如今,洛阳人提起吴佩孚还颇有些好感,他在洛阳期间是近代洛阳比较繁荣的时期。
吴佩孚在洛阳留下了不少逸事,“老吴桥”便是其中之一。
在今天的洛浦公园中段、河洛明珠电视塔东边的河堤边,有一座残桥,洛阳人都叫它“老吴桥”。2007年,有市民建议在桥边竖个牌子,市文物部门听取了市民的建议,在桥边立碑并镌刻了“老吴桥”三个字。
天津桥是隋唐以来洛河两岸百姓南来北往的要冲,始建于隋朝初年。传说中的天津桥是在洛阳桥东不远处,民国年间还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其实,近年在今洛阳桥西100米处的河床发现的桥基遗址,才是隋唐时期的天津桥遗址。
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在汉魏故城以西8里的周王城附近重新选址营建洛阳城。用今天的度量单位来计算,全城面积约50平方公里。隋炀帝征调两百多万民工,用了10个月时间建成。杨素和宇文恺在设计洛阳城时,改变了中国传统中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把城市建在洛河两岸,并与皇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