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2月10日,网友微博举报中华儿慈会涉嫌洗钱,称其2011年账目上,一项金额达48.4亿元,远远高于当年收到的8000多万元捐款。对此,儿慈会官网致歉称是工作失误致小数点错位,将4.75亿元写成47.5亿元。(详见本报今日B02版)
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中华儿慈会的工作人员,当然也不必过于苛求其一点儿错都不能犯。
但对任何慈善基金会来说,确保慈善基金财务清晰,同样是其工作的核心要义。按道理来说,儿慈会的财务人员,整日跟数字打交道,核对财务数据也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何以竟然出现“点错小数点”这样的低级失误?这的确不能简单地以“孰能无过”作为托词。而尤其让人不可理解的是,4.75亿元被写成47.5亿元,多出了40多亿元的账目,居然堂而皇之地通过了审计。莫非真是接二连三的低级失误一不小心凑到一块儿了,如此巧合,实在有些神奇。
事实上,在近期国内慈善基金会账务丑闻频出的背景下,如此神奇的低级失误,引发公众的遐想与猜疑,自然也不意外。对儿慈会的解释,网友是不买账的:点错小数点何以仍能把账做平?如此低级的失误为何能通过层层审核?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
不可否认,社会信任度的降低,的确让无中生有的怀疑有了更多的市场,沟通和澄清的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不过,儿慈会之所以陷入越澄清越说不清的尴尬,恐怕还不能全说是其不幸成为公共信任度下降的替罪羊。事实上,尽管承认了工作人员和领导审核的严重失误,并否认了洗钱行为,而且还欢迎网友到基金会查看整体账目,不过,与其说这充分显示了儿慈会公开账目的诚意,不如说恰恰暴露出账目明细公开之难。查看账目非要到基金会才行?慈善会账目其实难言真正意义上的公开。
相形之下,国外慈善会的财务账目,恰恰是事无巨细地向公众和盘托出,并以最便利的方式供公众查询。可见,对于屡屡陷入麻烦的中国慈善组织来说,显然不能只喊冤,而更应反思究竟是什么让自身陷入了信任危机。若想像国外同行那般幸运,不妨在财务监督与公开机制上向人家取经,向人家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