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在你曲折幽深的小巷里游逛,老城,你还记得我吗?常常是,逛着逛着,太阳就下去了,夜色,轻手轻脚地走过来,和你水乳交融。
一盏盏路灯亮起来。巷子里,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多了,后座上坐着孩子,车把上挂着一袋烧饼或青菜,车子的主人,急匆匆赶着路,还不忘热情地跟邻居打招呼。走进家门,蒸煮炒炖之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谈论一天的见闻。饭菜的香气和着欢声笑语飘出去,在街巷里缭绕,氤氲成一城暖人的烟火气息。
也有懒得做饭的人,闲闲地踱到街上,仰着头,看着灯光下一街两行的店铺招牌。不是在看饭店的名字,在老城住了几十年,那些味道很地道的馆子,他闭着眼睛就能摸到。他只是拿不定主意,清早喝了羊肉汤,晚上该吃些什么,不翻汤?浆面条?还是拐到胡同里去吃那家门面不大味道却正宗的水席?最终,他还是盛了一碗丸子汤,蹲在饭店的台阶上,呼噜噜地喝个畅快。他前面不远处,是那棵几百年的老槐树,冬天里,脱光了叶子,黑色的枝干很硬朗地伸展着,如阅尽沧桑的老人,脸上无悲无喜,目光却意味深长。
夜静,还是能听见大街上的喧嚣,强烈的灯光把夜空的一侧照得通明。石板巷和青砖灰瓦,红灯笼和布幌子,古玩店和书画坊,仿古与复古的元素一样不缺。有外地人在古街上走过,脖子上挂着相机,嘴里不断赞叹着,目光里除了羡慕还有敬畏。老城在悠长的岁月里浸泡了数千年,呼吸里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足以让他们大发思古之幽情。走累了,逛饿了,他们坐在红灯笼高悬的小吃街上,边大快朵颐边回放相机里的照片,看着古城里的自己露出满足的微笑。
老城人对这些见怪不怪,他们从容地从老街上走过,找一家小饭馆,呼朋唤友,喝酒去。几杯酒下肚,就打开了话匣子,聊到精彩处,一个个眉飞色舞,三皇五帝、夏商春秋、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纵横捭阖给梳理个遍。没办法,谁让酒喝得尽兴呢?老城的历史和名人的典故,都在他们脑子里装着,老子和孔子,李白和杜甫,武则天和赵匡胤,争着抢着往外蹦,想拦也拦不住。历史和文化,洛阳人不缺,几千年的沿袭和传承,早都渗到了血液里,那些仿古和复古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半醉半醒中推开大门,家人问:弄啥去了,恁晚才回来?笑嘻嘻地答一声:木弄啥,搁街上跟大孬闲喷哩。门帘一响,人进去了,把满街的灯光和月色关在门外,方言的尾音,还在夜空里回响。这方言,是老城人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的,说着自然,听着亲切。淡淡的月光,照着门上的对联:以文会友,与德为邻。这联语,怎么念都透着文化的味道。
月亮渐渐升高了,照着护城河和河边的垂柳,照着城墙和高高的城门楼,照着石板巷,也照着横跨小巷的钟鼓楼。那楼,有数百年历史了,据说楼里的大钟能和白马寺里的钟声相呼应。只是,在这静谧的月夜里,相互呼应的钟声听不到了,仰望钟鼓楼,我恍惚中却听到了破空而来的箫声和唢呐声。箫声委婉低沉,如同渐去渐远的历史;唢呐欢快热烈,恰似美好温馨的现在,二者相伴相随,在老城的上空回荡着,绵绵不绝。
灯光渐暗,月光转明,不知不觉中,夜已深沉。老城,给你道一声晚安吧,让我走进你的梦,伴你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