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继续介绍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三次来洛争取吴佩孚的时代背景。
二、吴佩孚与李大钊会面的背景
1919年1月,列宁揭开了成立共产国际的序幕,发出了《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邀请书》,号召成立共产国际。李大钊虽然没有提出(在当时也不可能提出)参加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却明确地支持共产国际的成立。
李大钊(1889年—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他从天津北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他以留日学生总会的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李大钊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后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其《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带着一位高个子青年来到位于红楼(位于东城区沙滩)的图书馆见李大钊,想找工作。首次交谈,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凡,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唯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李大钊长毛泽东4岁,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学习条件,开阔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边会聚了不少建党之初的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大家都将李大钊视为忠厚长者,并称他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
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并推动了“五四运动”。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人力图同共产国际建立联系的第一人。在李大钊寻求同俄国革命者建立联系的同时,苏俄、共产国际也在设法同中国革命者建立联系,开始在中国“访贤”。
俄国人维经斯基是共产国际内的“中国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壮大作出了很大贡献。1920年3月,经共产国际同意,维经斯基受俄共派遣,率领3名俄籍人来中国。维经斯基同年4月到北京后,在北大俄文教授柏烈伟的介绍下与李大钊会见,地点在北大图书馆,张太雷参加了会面。从有关的回忆和记载来看,李大钊同维经斯基会见后,有一段多次接触、共同研究的过程,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彼此交换意见。
后来,维经斯基把活动中心转移到了上海。维经斯基离开北京赴上海之前,召开了一次会议,并在会上讲了话。李大钊也在会上致词说:我们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种子,以后要好好耕作,把种子栽培起来,将来一定会有收获。
之后,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赴上海会见《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和《星期评论》编辑戴季陶等,向他们介绍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情况。李大钊推荐陈独秀担任建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勇敢地承担起了建党重任,由此形成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新局面。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