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姐妹舞蹈队”成员合影。 |
|
伊滨区诸葛镇有个“和谐姐妹舞蹈队”,队员平均年龄50岁。这些接近“奶奶级”的舞蹈队员,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仅凭兴趣走到一起,就这样一路“跳进”了国家级比赛。在前不久于河北廊坊举办的“盛世欢歌”中国中老年文艺会演上,她们凭借一段朝鲜民族舞“簸箕舞”,从全国几百个队伍中脱颖而出,摘得“银星奖”。
舞动起来,年轻许多
记者到诸葛镇采访时,“和谐姐妹舞蹈队”正在进行排练,排鼓敲得震天响。46岁的队员李杏伟说:“我们现在不光跳民族舞,还增加了排鼓,排鼓队有50多人呢!”
李杏伟让记者看了一段她们跳簸箕舞的视频。视频中,12名队员发髻高挽,身着朝鲜族服装,拿着簸箕,扭腰、抖肩、举手、顿足,动作柔美,举止优雅,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这是一群50岁上下的人在跳舞。
她们说,这次去廊坊参加比赛的共有10个人,来自附近五六个村,大家以前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仅有的一点舞蹈基础就是在自己村子里跳过广场舞,能走到一起缘于队长的执着和大家对舞蹈的喜爱。
以舞结缘,姐妹情深
“和谐姐妹舞蹈队”的队长是55岁的常素玲,她是诸葛镇司马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从小喜欢文艺的她,在1975年到偃师参加一场文艺演出时,看到某单位表演的簸箕舞,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她说:“簸箕是农村最常见的农具,平时吹、抖、筛惯了,没想到这些动作能跳成这么好看的舞蹈,还能把劳动场面反映得活灵活现。”
退休后,常素玲又想起了多年前为之惊艳的那支舞蹈,便萌生了一个想法:组建一个舞蹈队,大家在一起跳舞,既能健身又老有所乐,多好!
她先多方打听当年的那个舞曲,然后到处寻找舞蹈队员。过年各村各镇演社火时,别人都是看热闹,她则专门往跳舞的女人身上瞅,看谁跳得好,就拉进舞蹈队。
克服困难,摘得大奖
没有舞蹈老师,常素玲先跟着视频学会了再教队员们,还根据队员们的情况把难的动作简化;没有排练场地,她就带着大家趁早上车少时到大马路上练,有些队员早上要走半个小时的路去排练。
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动作。队员们平时跳惯了广场舞,让她们跳抒情柔美的民族舞,用她们的话说“真是拿捏人”。
今年8月,舞蹈队要参加洛阳电视台举办的“中老年才艺之星”比赛。眼看要比赛了,可是队员们还是跳得不成样子。常素玲急得直上火,为此她想了不少办法:每人先交200元押金,谁迟到、早退,这押金就充作队费;每天留作业,第二天要检查,当着大家的面跳,跳不好要挨批评……
这些方法还真见效,一段时间后,队员们的动作好看多了。队员们也很下劲儿,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赶到排练场地排练。队员马占玲还经常带着两岁的小孙女去排练,她跳舞,小孙女在一边看她跳舞。
在“中老年才艺之星”比赛中,她们发挥出色,再到廊坊参加比赛跳得就更好了。经过近一年的相处,十几个队员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大家一合计:队名干脆就叫“和谐姐妹”吧,于是“和谐姐妹舞蹈队”成立了。
从河北比赛回来后,她们又组建了排鼓队,凑钱买了20多面鼓,队伍增加到50余人,仍以中老年人为主,队名也改为“和谐姐妹排鼓舞蹈团”。天天跳舞打鼓,她们越过越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