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期介绍了李大钊三次来洛争取吴佩孚,最终二人决裂的经过。本期介绍有“当代圣人”之称的康有为与洛阳的不解之缘。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康有为曾组织和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重大政治事件。毛泽东称其为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但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又成为保皇党领袖。晚年,康有为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一度被人尊称为“当代圣人”。
1923年4月,吴佩孚在洛阳庆贺50大寿,时年66岁的“康圣人”专门为吴佩孚写了寿联,后又来洛阳逗留了14天。《洛阳晚报》记者孙钦良曾写过系列文章,描述康有为在洛阳期间的活动情况。
一、“康圣人”闻名海内外
康有为读书,言必称圣人。乡人戏称他为“圣人”,康有为对这一戏称欣然接受。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万言上皇帝书,各省举人1300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每3天举行一次例会,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投降卖国行为。此举惹怒了李鸿章等人,这个学会很快被查封了。
1898年3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保国会”,还通过发行报刊进行舆论宣传。“强学会”成立时,康有为就在北京创办了《中外纪闻》,一时在朝廷内外影响甚大。同年,康有为又在上海组织创办了《强学报》。
康有为名声渐大,光绪皇帝准备召见他,但是,由于反对变法的大臣从中设置障碍未能成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光绪皇帝下令:以后康有为如有奏折,即日呈递,不得阻拦。
5天后,光绪皇帝正式接见康有为,并赐六品衔,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同时给他以专折奏事的权力。不久,梁启超、谭嗣同也都在政府中任了职。这样,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总算参与了变法维新。
至此,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正当康有为等人踌躇满志的时候,反对派发动“戊戌政变”,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这场戊戌变法前后只有103天。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为了获得国际支持,康有为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宣告失败。据说康有为曾想在复辟中谋求宰相之职,因没了辫子不被考虑。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探望。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遭清政府灭族追杀通缉;又因保皇与革命党水火不相容,康有为只好流亡异域或躲进租界。他逃亡16年,游历了31个国家,行程60万里。康有为晚年讲学四方,收藏文物古董,笃信风水,每临国内大事,都附庸趋势图个热名。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