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继续介绍狄仁杰善于替朝廷“灭火”善后,是个模范“消防员”。
刘仁轨这个人毛病不少。首先,他比较滑头,前面告贪官那件事就能体现他的这个特点,他不出头,却想把狄仁杰当枪使;其次,这个人人际关系较差,他甚至跟亲弟弟都搞不到一起。
刘仁轨当官,他弟弟刘仁相在家务农,两人关系势同水火。有人劝他弟弟求哥哥照顾一下,免除徭役负担什么的,当时五品以上官员的亲属有这个特权,但是他弟弟不干,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愿意在狗尾巴底下乘凉!”你看看这关系处的。
刘仁轨在朝廷里对头也不少,其中一个就是宰相李敬玄(唐朝是多宰相制,目的是避免宰相权力过大)。听说吐蕃进犯,刘仁轨在皇帝面前推荐李敬玄带兵打仗,这是使坏,是想让李敬玄丢人。这也是损害国家利益之事,打仗是闹着玩的吗?
可是,唐高宗很信任刘仁轨,真的要委派李敬玄带兵打仗,李敬玄赶紧说:“臣是文臣,不会打仗。”高宗说:“刘仁轨推荐你,你就去;他就是要朕去,朕也得去!”李敬玄没办法,只好率领18万大军上了青藏高原。
一上高原,唐军和吐蕃军便在青海湖附近打起来了。李敬玄果真不是个打仗的材料,前方刚刚有一点儿挫败,他就吓得撤军,让吐蕃军队紧追不舍。眼看唐军要全军覆没了,幸亏有将领挺身而出,召集500人的敢死队夜袭吐蕃军。黑暗之中吐蕃人一时间也不知道唐军有多少人,陷入混乱,这样唐军大部队才得以逃脱。
唐军在青海战败,长安城内骚动起来了,为什么呢?当时唐军在青海的大本营是鄯州,也就是今天的青海乐都县,一旦吐蕃军乘胜追击,攻克鄯州,那么就可以顺利进入今天甘肃东部,直接威胁到关中地区——唐王朝的核心地带,长安城就危险了。
于是,沿途州县纷纷动员,积极备战。关中地区的西大门就是岐州,在今陕西凤翔。要是吐蕃打进关中,这里首当其冲。唐高宗、武则天急需一个能干的人巡视安抚,于是想到了狄仁杰。
狄仁杰来到岐州,一看形势太糟糕了。原来在动员过程中,当地士兵不堪重负,很多人开小差,官府一味采取高压政策,到处追捕这些人,结果逃兵们干脆落草为寇,当地局势更加不稳了。狄仁杰觉得扬汤止沸不行,便命令当地改弦更张,将抓捕的士兵全部释放出狱,又派人招降山中逃兵,结果很快奏效,被逼做强盗的士兵纷纷出来投降,当地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了。
唐朝内地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加上此时的唐朝实力还很雄厚,且在西域驻有重兵,吐蕃军担心深入内地遭到两面夹击,于是止步不前。
公元683年,高宗皇帝驾崩。不久,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就是今天的甘肃宁县。这个地方是多民族聚居区,形势一直比较复杂。狄仁杰来到这里,注重民族团结,发展生产,减轻民众负担,境内各族人民都称赞他。狄家先祖有可能是住在甘肃东部地区的羌族豪强,所以狄家在少数民族地区余威尚存,狄仁杰来到这里施政如此顺利,也许和他的这种家世有关。
不久,有京城来的御史巡察各地,这位御史走到哪里都会遇到老百姓告地方官的案子,唯独到了宁州,人们都纷纷赞扬狄仁杰的仁政,与其他地方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位御史感慨道:“不到宁州来,还真不知道狄公是何等贤能之人。算了,我也别在这里叨唠了,还是赶紧出发去别的地方吧。”
在这位御史的推荐下,狄仁杰回到京城,担任了冬官侍郎。紧接着,又有一场“大火”需要他去善后。
(摘自《狄仁杰真相》 于赓哲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