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雅琦 |
|
【新闻背景】 今年起,个人及单位委托保管人事关系及档案费用下降,这勾起了不少人对个人档案的记忆。据市人才服务中心统计,近两年,我市已有1.3万份档案无人过问。(见本报昨日A05版报道)
就业渠道多元化,用工考核多样化——在不少年轻人心中,个人档案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这很让人担心。
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证明,人事档案中保存了许多不可复制的原始资料,比如个人奖惩记录、党团关系、工作经历等,是一个人人生轨迹的记录。
很多弃档行为,源于感觉“档案对我来说没啥用”的心理:既没当上公务员,也没进事业单位或国企,工作单位更看重能力,有无档案没人在乎;即使换单位,手持一纸文凭即可。
现实情况是,档案在很多时候很管用。
举例来说,同样是2010年大学毕业,当年托管档案的比现在才去办托管的,要多两年工龄:许多工作多年的人深有体会,工龄长短与工资收入、休假权利、退休等有很大关系。
而且,只要办理了相关手续,就算失业了,也可以委托代缴个人社会保险,实现有效接续。否则,就可能出现“断档”的情况。
不仅如此,个人在办理职称申报、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政审等手续时,档案都很重要。
如果都等用得着时再想法子,恐怕就会陷入“用时方恨晚”的窘境,甚至因此错过发展的良机。
说到底,不管在什么样的单位工作,只有办理档案人事代理并操心相关事宜,个人合法权益才有保障。
很多年轻人担心相关手续烦琐,总想以后再说。其实,就笔者了解,只要问明白程序,办理起来并不难。比如,一名毕业生不知道个人档案现在哪里,可先联系毕业学校,查询档案的第一落点,然后就能顺藤摸瓜,找到档案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