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两年,洛城“微”风频拂面: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年初至今,仅本报报道过的由市民拍摄的微电影就有十余部之多。(见本报昨日A09版报道)
微电影,顾名思义,这种主要通过网络传播的电影,内容微、制作微、成本微。
也正因门槛低,几乎想参与就能参与,它吸引了无数有导演梦、演员梦的草根人群。
虽然绝大多数微电影命运不佳,几乎没有机会面世,但我们仍要说句为其提气的话:“工夫白瞎”并非微电影的“专利”,因为足够专业的国产电视剧每年也会“沉淀”成千上万集,所以“一个人追梦”的微电影不该妄自菲薄。
圈子外的电影发烧友在刚接触微电影时,难免被打上“散兵游勇”之类的标签,但今天的“散兵”,明天就可能成为“正规军”。谁敢说拍微电影的人中肯定出不了大师?
我们应该看到,缺少引领,缺少呵护,缺少培育,再好的苗子也可能夭折。如果微电影制作总是处于自生自灭式的无序生存环境中,前景恐怕不妙。
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热情,何不加以妥善引导?
洛阳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洛阳需要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假若能够聚少成多、良性发展,微电影具有愈做愈强的产业化潜质。
当然,前提是能得到引领与呵护。
怎样才能避免资源和热情被浪费?
管理部门不妨视野更开阔一些,脑子更灵活一些,早关注,多协调,对民间分散的力量加以整合,或积极给予专业指导乃至推介。如此一来,各个拍摄团体在微电影的创作上或许更有信心,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