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年前银行取钱,真的不太容易:记者兵分六路体验发现,办理业务等待所用最长时间近一个小时,最短也要20分钟。(见今日本报A06、A07版报道)
应该来说,如今广大小储户对各家银行的服务态度并无太多抱怨声:银行大厅的分流工作多数做得比较到位,工作人员态度热情,对储户的需求也能积极予以回应。
但大家进银行的目的是办事,即使有舒服的椅子可以坐,甚至有大屏幕电视可以看,也不如少排一会儿队、早点办完业务来得实在。从记者的体验来看,到我市几家大银行各网点办业务,最少需要等20分钟以上,长的甚至需要一个小时——这难免让人有点着急。
数量很少的大客户为银行带来了大量利润,为中小储户服务并无太多利润可言——在商言商,重点培育大客户、增加自助服务、设立形形色色的贵宾室或者理财专区,无可厚非。为高端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服务没问题,但前提是不能忽视对中小储户的服务:当“VIP”们稍作等待便施然走向柜台办业务时,已握着叫号纸在椅子上枯坐了半天的人,心里难免会不舒服。
我们不想再质疑,在实体经济面临挑战的情况下,银行为何仍能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我们不想再重申,在储户实际存款为负利率的情况下,银行的垄断带来了唾手可得的暴利;我们不想再呼吁,在享受或多或少政策庇护的情况下,银行对广大小储户应承担公益性服务的责任。
最实在的问题是,怎么能让小储户们等待的时间短一点,尽量少耽误大家的事儿?
交警部门有“站高峰”制度:交通高峰期,增加路面特别是重点路口的警力,机关工作人员也会出动。确实,银行业有银行业的特点,办业务的人多了,你让后台的员工走到前台帮着干活,不说业务是否熟练,可能连权限都是问题。
那么,能不能更动态地调配各营业网点的人手,让“冷”的网点的力量及时流向“热”的网点,让办业务较多的网点多开几个窗口,让“忙”与“闲”平衡一下?
要过年了,存钱、取钱、换新钱的人肯定会比平时多,哪些网点会特别忙,对管理者来说,这都是可预见的。没错,如何实现精细化的动态管理,实在是银行内部的事情、专业的事情,但笔者想说的是,这潜力能不能挖得出来,关键还是一个态度问题。放眼长远,科学认识利润和费用的关系,别总是斤斤计较多开一个窗口会增加多少成本,而应着力提高效率,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广大储户的支持和认同——精明的银行,想必应该能想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