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年味馥郁的春节食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2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饮食文化⑧
春节,许多人不辞辛劳地千里奔波,只为在新春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能与家人团聚。其实团聚亦无别事,只要全家人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觉得幸福。
对洛阳人来说,不管团圆饭如何丰盛,过年最重要的还是吃饺子,除夕晚上吃,初一早上吃,仿佛要在热气腾腾的饺子中完成新旧一年的交替。你别说,这个习俗还挺有讲究的:饺子与“交子”谐音,本就有新旧交替之意。
年味馥郁的春节食俗
□记者 张广英
饺子 (资料图片)
    进入腊月,说说饮食。

    别以为它俗,“民以食为天”,它可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在关键时刻甚至影响着历史走向。从远古时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人们饱食之后寻找饮食文化之源,目光最终总要落在洛阳。

    饺子

    这两天,洛阳很多人家都在准备饺子馅儿,这可是过年的重头戏,谁也不能偷懒。不过,过年为什么一定要吃饺子,这是有缘由的。

    据说,饺子最早可能出现在春秋后期,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这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发现一到寒冬腊月,穷人的耳朵就容易被冻烂,心中十分不忍。他将羊肉、辣椒和药材剁碎混在一起,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下到锅里煮,让穷人连汤带饺子一起吃。大家发现这种汤的祛寒效果很好,便都学着做,并把这种样子像耳朵的食物称为“娇耳”。

    三国时期,魏张揖在其所著的《广雅》中也提到了这种食物,名为月牙馄饨。南北朝时,这种“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美味在洛阳人的餐桌上已很常见,后人推测当时是连汤吃的,叫做馄饨。到了唐代,这种食物的吃法已与今天相似,只是还不叫饺子,而叫牢丸。人们将各种馅儿包在面皮里,捏成半月形,煮熟后以醋和蒜佐食,味道十分鲜美。1972年,人们在新疆吐鲁番发掘的唐墓中发现了肉馅儿牢丸,那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饺子实物,虽然已经钙化,但外形保存完好,连花边都清晰可见。

    宋代时,饺子被称为角子或角儿。元代人忽思慧著《饮膳正要》,称其为扁食,也叫匾食。到明清时,饺子的叫法开始出现,但并没有完全取代角子、扁食。

    那么,春节吃饺子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明万历年间,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有“元旦拜年,作匾食”的记载,这里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可见当时过年吃饺子已相当盛行。到了清代,这种习俗被固定下来,称“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交”与“饺”谐音,角子便又称饺子。子时指的是23时至次日1时这段时间。于是,除夕夜的饺子便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下锅,又在新春的钟声敲响之时盛入碗内,你热气腾腾地吃下去,便会觉得这是真正的过年了。

    屠苏酒

    今天洛阳人吃饺子时,喜欢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这是一句吉利话儿,寓意为日子越过越好。事实上,与人们过年吃饺子的习俗相比,过年饮酒的习俗更为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如《诗经》中就有过年喝春酒的记载。

    今天我们所说的春节,是近代才有的名称,古代只有年的概念。何为年?古人云,“五谷熟曰年”。西周时期,人们喜欢捧着美酒、抬着羔羊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丰收以及新一年的到来。到了汉代,人们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作为岁终的腊月固定下来,并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日等,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来庆祝。这一天,人们要合家欢聚,饮屠苏酒。

    关于屠苏酒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屠苏原是草庵之名。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他都会给邻居一包药,让邻居放到水中浸泡,元旦时将此水加入酒中全家饮下,可保一年不会染上瘟疫。后来,人们便将这种药酒命名为屠苏酒。

    过年饮屠苏酒的习俗始于东汉,当时的洛阳街头肯定有人叫卖,只是到了今天,已无人能窥其真容。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

    屠苏酒神秘,饮用方法也与众不同,是由幼及长。也就是说,合家欢聚饮屠苏酒时,要由年幼者先喝,年长者后喝。这是什么道理?有人这样解释:“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难怪宋代文学家苏辙在《除日》诗中写:“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轼也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与屠苏酒的功效及饮法相同的,还有椒花酒、椒柏酒等。今人过年仍有饮酒之习俗,只是早已不再局限于药酒这一种了。

    团圆饭

    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合家吃团圆饭。本来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是在除夕夜吃的,但很多主妇忙得不可开交,实在顾不上做,除夕就以吃饺子为主,正儿八经的团圆饭要到正月初一才吃。

    其实,正月初一吃团圆饭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古代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不愿错过这个热闹的机会。

    东汉时,大年初一早上天不亮,群臣就要进宫给皇帝行贺年礼。皇帝会兴致勃勃地接受朝贺,名曰“正朝”,然后设御宴款待大家,君臣其乐融融。

    有一次,光武帝在御宴上考察群臣的学问,令大家互相以经史考辨诘难,规定谁释义不通,就把席位让给精通者。经学家戴凭连赢50余席,一时被传为佳话。后来,这种朝贺之风愈演愈烈,曹植在诗中描写曹魏时期盛况,称“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佳会,宴此高堂……欢笑为娱,乐哉未央。皇家荣贵,寿考无疆”。到了公元615年,正月初一的元旦大朝会后,隋炀帝在洛阳设宴招待公卿百僚四夷使节,正月十五又“大会蛮夷,设鱼龙漫延之乐,对各国使节颁赐各有差”。

    朝廷过节如此,民间活动也开展得很红火。据粱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人们就会在正月初一这天互相拜贺、饮宴,同时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人尤喜交际、爱热闹。正月初一这天,无论长安还是洛阳,城中家家户户都设酒宴,不仅自家人吃团圆饭,邻里还互相邀请,拜年的人可以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叫做“传座”。

    自唐之后,拜年之风更盛。南宋人吴自收在《梦梁录》中记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清代人柴萼则在《梵天庐丛录》中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如今,洛阳和很多地方一样,保留着春节拜年的习俗。因此,正月初一这天的团圆饭就有了更多意味,比如“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这样的春节食俗,是不是很得劲儿?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