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今年9月的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为给学生减负,新教材删除了不符合所处学段学生学习的“超标”内容。据了解,全国两会召开前,教育部已启动第二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审查工作。(3月13日《北京晨报》)
教材审查工作的意思,当然是留下合适的,去除“过格”的。可是,那些揠苗助长的教学内容,当年是怎么“溜”进权威教材的呢?它们把孩子弄得那么累、那么不快乐,需要担负起码的道义责任吗?一删了之,倒是轻巧,教学与评估机制来得及转身吗?
真正的问题是:教材小范围地理性归位,能逆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吗?删了教材,教辅还在;课堂上假装轻松了,不轻松的补课还在;课标减负了,雷打不动的考试还在——何况,今天删节的内容,明天迟早还要学回来。微博上热议的“雷人”数学题以及“神一样”的语文练习,一定不会随着教材的转身而灰飞烟灭。再活泼的教材,在教学体制与考试体制岿然不动的当下,都不过是纸上谈兵、望梅止渴罢了。一句话,学生的负担重不重,从来就不是看教材看出来的。
给孩子减负是个系统工程。有时候,我们只需看看音体美等课程在基层学校的地位,看看孩子与老师对成绩的关注,你就知道个大概了。减负究竟该怎么“减”,不妨多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