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国家发改委日前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调整,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发泡餐具。这意味着发泡餐具被禁14年后被重新允许进入市场。(见本报昨日B01版报道)
有毒、不易降解,一次性发泡餐具对人身体有害、对环境造成破坏是常识。禁了14年,发改委却来了个大逆转,静悄悄地就将发泡餐具解禁了,令人困惑。
《中国化工报》近日一篇报道透出端倪。文中被访的中塑协常务副理事长曹俭毫不掩饰对“发泡餐具能重新获得合法市场地位”的喜悦心情,他不但为曾经的“白色污染”“正名”,甚至暗示这次对发泡餐具的解禁还有着“拨乱反正”的意义。
其实,早在1999年1月,国家就明确认定这种一次性餐具在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作为发泡餐具生产企业的“娘家”,中塑协的话又有几分可信?
恰在此时,围绕发泡餐具是否该解禁,代表发泡餐具企业一方的中塑协和代表其他相关企业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开始相互指责,一个被指接受企业咨询收费,一个被指保护会员企业。
我们不禁要问,发泡餐具被解禁,真的是被企业协会游说所致,或是对有关部门14年来监管不力的一种放纵?解禁这种“白色污染”,难道是为了以后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