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 尘封300多年的王铎《琅华馆帖》清初老帖刚现身北京,就被洛阳人高价拍下。该帖与《酒问诗文帖》《二十二帖》等系列老帖的面世,将为《琅华馆帖》“两卷说”提供新的学术依据。
23日下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第33期四季古籍拍卖会,洛阳“晁氏藏书”传人晁会元先生一举拍下《琅华馆帖》等系列清初老帖。
王铎,字觉斯,洛阳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大家,世称“神笔王铎”,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是王铎书法的两大传世珍品。
《拟山园帖》,石刻位于孟津县会盟镇的王铎故居,相对残缺。《琅华馆帖》两卷石刻,1958年在洛宁出土,全帖共6130余字,包括行、草、楷等王铎多种书体真迹,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一时轰动中国书法界和收藏界。
由于《琅华馆帖》出土较晚,明末清初的拓本以前从未出现,该帖卷数成为“百年谜团”——是金文大家容庚先生主张的“七卷说”,还是洛阳学者坚称的“两卷说”?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
晁会元此次在拍卖会上,一举拍下同在容庚“七卷说”内的“四卷”——《二十二帖》老帖全卷和《琅华馆帖》《酒问诗文帖》《银湾帖》的残卷,这些被确认为真品。经过反复比对、查阅资料,收藏王铎书法名帖数十年的晁会元先生初步考证:《琅华馆帖》“七卷说”有误,“两卷说”是准确的。
“两卷说”能否成为学术定论,尚待学术界根据这些新面世的清初老帖作进一步研究。一旦“两卷说”得到确认,就意味着洛宁出土的《琅华馆帖》刻石版本是最完整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