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02版:非常晚报眼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非典肆虐之时,他们用生命抗争
拿着落后的“武器”
他们和病魔“战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3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拿着落后的“武器”
他们和病魔“战斗”
□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路璐 梁秀梅

    核心提示

    2003年,邓淯沧是市卫生防疫站(以下简称市防疫站)站长,李克伟是副站长,而汤伯明是市防疫站流行病防治所所长。当时,市防疫站是抗击非典战斗最前沿。

    没有正规的防护服,大家硬着头皮上“战场”

    现任市卫生局副县级调研员的邓淯沧说,2003年的市防疫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全供单位,公务费、实验费用等诸多投入都需要他们自己想办法。

    “当时别提什么负压实验室了,就连一般实验室的防护装备都没有。要是在当时的实验室里做感染性疾病实验,实验人员很可能自身感染或传播病毒。”现任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的李克伟说,非典时期,大家连个正规的防护服也没有,但硬着头皮也上了。

    汤伯明当时作为流行病防治所所长,传染病的防控任务落在了他的头上。他说,那时候防疫站连他在内,从事传染病防控的只有6个人,能够做流行病学调查的人也很少,而这正是防控传染病必不可少的手段。

    洛阳的疾控情况是当时全国的一个缩影,非典的魔掌就在这个时候悄悄伸了过来。

    抗击非典第一线,他们24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

    非典爆发后,市防疫站肩负着疫情报告、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消毒处理等重要职责。

    汤伯明当时主要负责流行病学调查,经常是医院收治了疑似病人后,他就带人去患者家里调查。当时信息上报手段落后,得到病人的情况时,往往已是后半夜,但不管多晚,他们都得挨家挨户去了解病情,排除疑似情况,一旦漏了一个,后果不堪设想。后来由于实在太忙,也为了不给家人带来隐患,他们不约而同都住进了防疫站,24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

    在市疾控中心李克伟的办公室里,他至今还保存着当时部分发热病人的调查报告。他一页页翻着说,这个姑娘在北京读大学,舍友得了非典,她就跑回来了,后来确诊她得的是细菌性肺炎;这个嵩县的小伙子也是从北京回来后发烧的,后来确诊是白血病……报告中清晰记载了病人的基本信息、调查经过、调查结果和翔实的依据。当时,洛阳的疑似非典病例,就是这样被一个个调查出来的。

    全社会抗击非典,人人都在出力

    2003年,在全市各个领域里,所有的“细胞”都被调动起来,整个社会“万众一心,抗击非典”。

    数据最有说服力。非典期间,全市共给在外人员发信343400余封,拨打电话266500余次,义务收割小麦780000余亩。

    4月19日,我市成立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领导小组;4月底,又升格成市非典防治工作指挥部;随着疫情的变化,5月初,又成立了更高规格的市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市公安、交通等部门在入市的主要关口设立了第一道防线,对入市车辆、人员逐一检测、消毒登记。

    不少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美术家们捐书画;拥军模范乔文娟组织拥军小组,到我市支援北京小汤山医院的7位官兵家中服务,还拿出2000元寄往北京小汤山医院;年过半百的刘凤娥老人,把家人多年使用的退烧偏方和一大箱子中草药寄往北京小汤山医院,她说:“抗非典,咱也想出把力。”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