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
| ② |
|
核心提示
上一篇介绍了咱洛阳人看到的最早的近代报纸《河南官报》及其历史演变,并简单介绍了在《新洛阳报》创刊之前洛阳本地出版的报纸的基本情况。那么这些洛阳本地报纸又记载了哪些精彩内容和重要历史事件呢?它们又反映了洛阳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呢?
1 《阵中日报》记载日军暴行:
1941年7月31日,日军战机轰炸洛阳
前些日子,雾霾锁城,洛阳人习惯抬头看看天空,观察雾霾情况。时光回到1941年7月31日,当时的洛阳人也习惯仰视天空,不过他们不是观察雾霾,而是担心头顶会不会落下炸弹!
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1日的《阵中日报》(如图②)第一版最下方,刊登了一则题为《昨敌机四架 飞洛投弹》的小消息,虽然简短,却足够震撼人心:“防空部息:昨日上午九时敌机四架,由皖北方面经沈邱属之槐店,及水寨、周口、西华、鄢陵、许昌、禹县、密县、登封等处西北飞,九时五十九分经偃师抵达本市城内投弹后,折经宜阳东南飞,十时四十九分经临汝、禹县,乃自原来航线逸去,本市于九时三十八分发布紧急警报十时三十二分解除。”
这份《阵中日报》,是中国晁氏藏书传承人、洛阳收藏家晁会元先生珍藏的报纸。晁先生说,《阵中日报》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行的报纸,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创办于河南。抗战时期,中国战场分为十个战区,每个战区都出版有战区版《阵中日报》,由各战区司令长官部主持编印。
在“洛阳广川街十四号”发行的这份《阵中日报》,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编印,属“战时机关报”性质,每期头版报头下,都印有“总裁(蒋介石,时任国民党总裁)训词”。这份报纸,和今天的《洛阳日报》大小相仿,单张两版,订阅价每月两元八角,每份零售价一角。
作为战时军方报纸,第一版刊登的是国内国际新闻和战斗消息,也有洛阳本地的新闻。头题《鄂境敌进犯被击退 赣北展开激烈战斗》;也有国际上反抗“轴心国”的战况,比如消息《苏反攻大捷 德师长魏伯在东线阵亡 英苏空军轰炸挪北某港》的消息。
2 “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
说来也巧,晁会元先生收藏的1941年8月1日出版的《阵中日报》,恰好是“复刊号”。
第二版头题,就是《复刊献辞》,文中说:“本年五月间,本报奉命迁移宜阳出版,现在又奉令迁回洛阳,于今日正式出版。”
1941年,《阵中日报》曾经迁到宜阳出版,由于特殊原因,曾一度停刊。《复刊献辞》中说:“上次迁移宜阳的原因,我们在六月二十七日的社评中说得非常明白:一方面固然受时局的影响,但主要的动机,想试行‘文化的疏散’,我们感到都市里报纸很多,多一份少一份,不致有什么关系,而乡间的文化种子传播得太少了,所以我们想在宜阳洛宁一带建立一个文化据点。”
在《复刊献辞》中,提到了《阵中日报》的“办报宗旨”:“本报是在抗战以后产生的,而现在仍旧是在抗战建国的过程之中,所以本报的任务,在于设法增加抗战建国的力量。在抗战过程中,文化宣传是打击敌人的一种武器。总理(孙中山)曾训示我们:‘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
《阵中日报》民间保存极少。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前些年在老城区进行文物调查时,在一位老太太盛衣服的箱子底儿,意外发现一份残缺的《阵中日报》。当年,这家人缝制布鞋时,用一份《阵中日报》剪“鞋样”,剪成鞋帮、鞋底的样子,意外保存了《阵中日报》的残页。
3 《中原日报》记载的“共军敢死队”:
蓝装黑服,威风凛凛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收藏了一份《中原日报》(如图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25日出版,大小与现在的《洛阳晚报》相仿,文字为竖排,阅读时,从右到左,没有图片。
《中原日报》1941年11月1日创刊,是民国时期在洛阳很有影响的一份报纸,社址位于“洛阳西大街一九四号”。
该报发行两种报纸,采用两种定价:“白报纸每月二千五百元,零售九十元”,“土报纸每月一千五百元,零售六十元”。两种报纸刊登内容完全一样。
这份《中原日报》为四开四版,第一版刊登国内国际重要消息,既有国共内战消息,也有惩治抗战时汉奸的消息;第二版是“本报南京通讯”——《闲话石头城》,是一篇对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城市介绍性质的通讯;第三版则属于“副刊”性质,还有一个名为“马寺钟”的专栏;第四版则是本地新闻。
作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报纸,《中原日报》在政治上稍微倾向于国民政府。但由于私人办报的独立性质,仍客观记录了一些解放军军史上的细节,填补了历史空白,至今读来仍栩栩如生。
这份《中原日报》的第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一则《共军蓝装黑服 组敢死队攻济》,就记录了“共军敢死队”的威风凛凛,既客观公正,又活灵活现——“共军冀豫鲁区第一分区副司令员刘志远部之第二团,已改编为进攻济南之第二敢死队。队长王吉德,每人驳壳枪一枝子弹二百粒,身着蓝色裤褂……第三敢死队……身着黑色土布裤褂……”
该报有不少广告。第四版刊登的一则“离婚启事”广告,称一对夫妇“意见不合,实难白头偕老,经取得双方家长同意,情愿脱离夫妻关系,嗣后男婚女嫁,各不相涉,除另立手续分执外,特此登报声明”。这则广告,体现出民国时期婚姻自由、观念开放的时代新风。
4 民国时期修洛河大堤,经费只是“拨面二百吨”
《中原日报》的第四版,才是本地新闻,反映了1946年洛阳市民关心的“本地大事”。
头题,是一则城市建设的新闻《洛河堤工程 拨面二百吨》。文中说:“洛阳南关洛河大堤,年久失修,经总豫分署准该地参议会之请,拨面粉二百吨,以工代赈。其他工程所需,概由地方负担。”
头题左侧,是一则与旅游有关的新闻——《周庙园林花怒放 夕阳落时游人忙》,其文文采飞扬:“洛市日前阴雨密布,一场细雨过后,灰尘顿减,风景益娟,又适逢麦收之季,洛西(指老城以西)郊外之胜地周公庙,柳荫夹道、黄绿相映、景色宜人。游览此地者,日益增多,尤以每日午后,对对情人挽臂漫游,不可胜计云。”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某资深报人认为:《新洛阳报》之前的晚清、民国报纸,是洛阳时代变革、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者,是洛阳报纸发展史乃至新闻发展史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正是民国前辈新闻人的努力奋斗,让《新洛阳报》、《洛阳日报》等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报纸,得以获得一个迎来报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根基。这些前辈的贡献,作为晚辈的洛报人,不应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