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史正要一样,双头村不少村民将自家的地“存”进了“土地银行” |
|
□记者 邓超 文/图
本报讯 截至昨日,位于伊川县白元乡双头村的我市首家农村“土地银行”已经运行了一周。该村有230多户村民将田地“存”进了“土地银行”,共约500亩。这些田地集中在村北,将按规划建成一个花生种植基地。
村民史社立是这家“土地银行”的负责人。他说:“简而言之,‘土地银行’就是收集、规划和出租农村土地的服务平台。农户们可以把自家的地‘存’进来,定期得到‘利息’,而想种地的人可以借贷土地搞经营。”
双头村是伊河畔的小村庄,村中庄稼地几乎都是旱涝保收的良田,但每户的地块小而散,大多只能进行粗放经营。另外,近年外出打工的村民渐多,一些土地被撂荒。
一周前,双头村村民在原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上,创立了农村“土地银行”。眼下正是初创阶段,村民可入“身份股”,每股1000元。
史社立说,村民将田地“存入”“土地银行”,每亩一季能获700元“利息”,“土地银行”将收来的田地整合、规划,再贷给种植户。种植户除了付贷地“利息”,还须服从“土地银行”的产业规划,进行统一种植,实现集约经营。
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史正要,一到农忙就得专门请假回来干活,耽误工作不说,一年下来地里收益也不多。有了“土地银行”,史正要不用再操心家里的田地,每一季还能有近2000元的固定收益。
许多村民和史正要一样因“土地银行”受益。史社立说:“目前,村民‘存’进来的约500亩地已分贷给了19家种植户,‘利息’已全部结清,协议今年6月生效。”
为规避市场风险,“土地银行”对种植户实行统购统销。目前,“土地银行”已与省内一家花生油加工企业签订了定购合同。“保守估计,种植户每亩一季将有近千元收益。”史社立说,“土地银行”则从平日对种植户的农资供应和产品销售中获利,并给入股农户分红。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马培衢说,成立“土地银行”,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益探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流转。“土地银行”在其中能提供可靠的土地供给,适应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需求。有了“土地银行”的统一经营,还能腾出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除了能获得务工收入,还有“存地利息”收入和“土地银行”的收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