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书良油画牡丹作品 (资料图片) |
|
他内心宁静,40余年潜心作画;他一反常规,20年前选择用油画表现牡丹;今天,他用实力赢得了荣誉与赞许,但依旧谦虚内敛,并把成就归于洛阳地脉,他就是洛阳师范学院教授张书良。他用西洋画的主要画法来表现极具中国风情的牡丹,从独特的角度在油画和牡丹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当牡丹遇上油画,这次“邂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1 独辟蹊径 油画牡丹悄然“绽放”
在洛阳市艺术研究院张书良油画展上,记者看到了色彩艳丽、意境优美的油画牡丹。这些作品,初见时便感到震撼。每一片叶、每一片花瓣都轻盈灵动,观者仿佛能够摸到美丽高雅的花朵、嗅到清新淡雅的花香。
一般来说,画家都钟情于用国画来表现牡丹,工笔走线,绘形生动;写意泼墨,神韵风流。张书良却独辟蹊径,选择用油画来表现牡丹之美。
张书良是1977级河大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生,后在洛阳师范学院任教(原洛阳师专)。1989年,张书良在全国众多青年画家中脱颖而出,他的油画作品《矿工》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数年后,他的作品《戏曲人物》入选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他也获得了鲁艺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教师大奖赛优秀奖。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这种状态,怎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油画的独特魅力?怎么让油画更符合大众审美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之美带给张书良的是视觉冲击,更是心灵震撼。身在牡丹花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决定用油画来表现牡丹。就这样,油画牡丹悄悄地在他的画室中“绽放”。
2 好评如潮 牡丹佳作别具风韵
花园里有他专心作画的身影,画室里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钻研,油画牡丹作品终于面世了,但这些作品能否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呢?国内一些知名美院的教授在听到他创作油画牡丹时都不以为然,认为他的作品会流于俗套,但在见到作品时沉默良久,天津美院的一位教授甚至感慨道:“你居然把油画牡丹表现得如此优雅高贵!”
张书良的油画牡丹,其独特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充分发挥了油画的写实性,栩栩如生只是其作品的表象,空间氛围及色调才是其作品的内涵,每一个物品、色形及笔触的组合都能体现出牡丹之美。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教育家叶鹏先生对张书良的作品作如此评价:色彩的运用,追求国画写意的意趣,充满了人文情调。在牡丹艳丽的色彩中,观赏者感受到的却是一派淡雅的风韵。更令人欣喜的是,张书良用油画的方式演绎牡丹之美,体现出浓浓的中国风情。插花的青花瓷瓶、桌面上的丝绸织锦衬布等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使画面更显优雅和雍容。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杜少虎对他的画作是这样理解的:牡丹油画系列作品,既有哥特艺术的象征意味,又具有古典绘画中的浪漫色彩,同时,还具有类似拜占庭艺术的俗世情怀。
洛阳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国费舍胡德艺术家协会特邀会员黄斌认为:张书良的油画牡丹,有着欧洲古典主义油画特有的静谧和单纯的构图与色调。
面对这些评价,张书良淡然地说:“我的画展名字是《国色之语》,是作品在说话、是牡丹在“呢喃”,我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绘画的老师。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是因为洛阳这方水土。身处牡丹花城,这就是我的幸运。”
3 处世淡泊一心追求极致之美
材料的质感、构图的精巧、立体的空间感,油画独有的表现力更好地展现了牡丹之韵。张书良笔下的牡丹清丽脱俗,亦如处世淡泊的他。
张书良画作中的这种典雅特质吸引了众多收藏者,其中不乏外国人。他的画作《大提琴》被美国人Elyn收藏了。曾在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栏目工作的Elyn非常喜爱中国文化。这次为了《大提琴》能够出现在张书良的画展上,她专程从上海把画带回了洛阳。好的作品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张书良说:“这幅画的草稿也已经被一个法国人收藏了。”
书画创作者和收藏者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有的人单纯喜欢作品,有的人因为欣赏作品进而欣赏作画的人。张书良就因为自己的作品结识了很多外国朋友。
他的画作还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肯定。洛阳市艺术研究院成立后的首次系列展览就有张书良的油画展。洛阳市艺术研究院院长李翔迅告诉记者:“张书良的作品与众不同。在他的画作中,牡丹既是静的又是动的,有着极富吸引力的细节。他对待艺术的态度是虔诚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将这种虔诚轻松转变为对艺术的一种世俗化的致敬。”
张书良说:“牡丹是美的,艺术就应该把这种美展现出来,带给人们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我喜欢安静,在安静中能够触摸到古典主义的精髓。我要做的就是用心把油画牡丹的美展现到极致。”
据了解,张书良在洛阳市艺术研究院的画展已经结束;目前他的作品正在洛阳理工学院北校区展览,展览时间截至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