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秦诸子著作,我心中常存两个疑惑:
一是后世对诸子多以姓氏敬称,其著作也多冠以姓氏,为何老子却例外?既名为“老子”,则人呼其名,皆有晚辈之感。
二是老子何以成为太上老君,永享后世香火?
近日,我读《神仙传》,始略有所悟。《神仙传》中说:“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啊,原来如此。
其实,这是神话,不足为据。不过,老子真的是一个千古之谜,即使是正史,对其生平事迹也含糊其词。从“千古绝唱”的《史记》中,也很难考究其生卒年月,更无从知道他是怎么成为太上老君的。
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人们尊崇他,说明其自有可敬佩之处。近日,我再读《道德经》,理解又深入一层。区区五千言,历经两千多年,世事更迭,风流云散,多少辉煌都成为过眼云烟,但重视中国文化的人对《道德经》的热情似乎有增无减,后世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如汗牛充栋,黄老之术的影响深远而无处不在。
有人说:“如果中国政治家的成熟,是因儒学的熏陶而有事业心,那么,其斗争艺术则有赖于老学与道家的智慧。”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道,是老子的精神内核,是大智慧的结晶,是朴素唯物思想的高度凝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子是思辨与智慧的化身,是中国的亚里士多德,是全人类的释迦牟尼与耶和华。今天以不同的视角读老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道德经》是一个可以从多层面深入挖掘的宝藏。无论是治理国家、军事斗争,还是为人处世、经商谋事,人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制胜法宝。
对于人生,老子尤其有他独到的见解。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器晚成、宠辱不惊、淡泊宁静、知足不辱、根深蒂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警句是老子处世哲学的高度淬炼,几千年来光彩熠熠,它们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
身处纷繁扰攘的社会,不少人心浮气躁,抗拒不了诱惑。想守住本真,挺难!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在叩拜太上老君之后,读读《道德经》,听听老子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