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满丁香花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工作站大院 |
|
林徽因在考察时绘图
(记者翻拍) |
|
梁思成夫妇在考察途中
| |
核心提示
今年夏天,一场名为“寻踪营造学社之路”的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大型主题外拍活动将正式启动。
作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知名学术团体,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营造学社就和洛阳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洛阳古建筑保护和研究,至今仍受到营造学社的深刻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探寻历史的蛛丝马迹,跟着梁思成夫妇的足迹,了解营造学社与洛阳的故事……
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创建于北京,朱启钤(qián)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组、文献组的主任。学社在成立之后的短短几年间,先后调查了全中国137个县市,详细测绘建筑206组,绘制测绘图稿1898张,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物上起汉唐,下至明清,许多现在名扬海内外的珍贵古建筑如赵州桥、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均系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经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研究而被人们重新认识的。
1 开满丁香花的小院
当今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是“梁思成建筑奖”,这足见梁思成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力。假如我告诉您,洛阳有一所并不起眼的院落,是这位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亲自设计的,您会不会觉得吃惊?
这的确是真的——它就是周公路5号院,即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工作站大院。
工作站大院的确古意盎然:带着京味的王府大门,配上门前的汉白玉石鼓,暗含着一种低调的气派。
走向院内两排青砖瓦房,只闻得一股浓烈的芬芳传来:在花园中,几株丁香花开得正旺,紫色的花团在风中摇曳,把浓烈的香气挥洒在暖风中。树下的牡丹花也含苞待放,仿佛在告诉人们,古都洛阳正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三排青砖瓦房全都门窗紧锁,中间的铁门上甚至还贴着封条——这里是存放文物的地方。从北面的二门开始,三排房子顺次排开,中轴线明确,显然曾是一座三进的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只是东院墙如今被拆掉了,“变”成一条道路,通向了如今的办公楼。
洛阳工作站办公楼主楼是一座新建的砖混结构小楼,位于青砖瓦房的东侧。站长钱国祥先生说,在这里工作的老辈人都知道,那青砖瓦房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
洛阳工作站直属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成立于1954年。考古所总部在北京,只在3个城市设立工作站,洛阳之外就是西安和安阳。郑振铎出任首任所长,副所长除了夏鼐,还有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是我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深知一线工作的辛苦,在洛阳建工作站,正是为了给工作队提供后勤保障和文物存放场所。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约请哥哥为洛阳站设计。
遗憾的是,1954年4月,梁思永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时年50岁。设计洛阳工作站大院,也许就成为梁思成寄托对弟弟哀思的最好方式。
2 营造学社成员曾四赴河南
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17年,他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务印书馆以石印本印行,同时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数年后,朱启钤在自家一处院落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名字就来自《营造法式》一书。
梁思成晚年曾回忆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治安很差。每次野外勘测古建筑时,朱启钤均会事先通过社员中的头面人物向当地打招呼。每到一处,各县官员均亲自接待“一帮文弱书生”,并派出向导,必要时还派保安护送。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营造学社曾4次组织人员到河南进行调查。第一次调查在1935年,主要是调查安阳古建筑。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分别发生在1936年的夏天和冬天。第四次来河南调查是在1937年6月。其间,相关方面等曾提出修理登封告城测景台,并由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拟就计划。
在第二次调查中,学社成员于当年5月由北平乘火车,先到新乡逗留一日,然后转赴修武、博爱、沁阳、济源等地进行调查,后经孟县、温县渡过黄河来到洛阳。到洛阳必定要考察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也因此留下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足迹。
3 在龙门石窟,林徽因“看得入了迷”
关于林徽因夫妇一行1936年来洛阳考察,《林徽因年谱》是这样记载的:“5月28日,林徽因、梁思成等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及山东历城、章丘、泰安、济宁等处作古建筑考察。”
这年5月,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洛阳,会同正在河南调查古建筑的刘敦桢、陈明达、赵正之等人一起考察了龙门石窟。对此,《林徽因传·石窟与塔的韵律》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那时的龙门石窟地处荒郊,道路不通,人烟稀少。林徽因本来打了一把遮阳的桐油布、紫竹柄湖州雨伞,没想到这把雨伞却派上意想不到的用场:爬山时正好让它作拐杖,进洞窟考察,山蝙蝠横冲直撞,只好打起雨伞,抵挡横飞的蝙蝠和雨点一样落下的粪便。她头上扎了一块羊肚子毛巾,看上去像个赶路的农妇,这身装束曾让陈明达、赵正之两个学生大大地吃惊了一番,戏说林师母这一身打扮,真像地道的河南小媳妇了。
“林徽因却怎么也笑不起来,眼前的景象正在让她揪心:龙门石窟大部分开凿在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上,窟区内喀斯特溶洞及岩石中的构造裂缝上,长满了荆棘、侧柏之类的植物……洞窟内常年渗水,阴暗潮湿,不少雕像已被剥蚀得面目全非。
“然而洞窟的美毕竟是遮掩不住的。进了古阳洞,林徽因的情绪立刻好了起来……这座洞窟完全利用天然石洞修凿而成,主佛两壁是排列有序的佛龛,在两个佛龛之间及上方,又加凿无数小龛,佛像近千座,整个窟内壁面琳琅满目,富丽堂皇。
“林徽因看得入了迷,她把画板架在膝盖上,入神地临摹着,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奇迹……这首诗1500多年以前就写在这里了。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
一行人在龙门考察了整整四天,踏遍了龙门石窟的群落。用《林徽因传》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结束了龙门石窟之行,林徽因、梁思成又进入一层新的境界”。
下期预告:
其实,这次龙门之行留给梁氏夫妇的回忆并不止这些,两人在洛阳城里甚至“同仇敌忾”地来了一场“大战”。而营造学社和洛阳的缘分,也由梁思成的两位弟子延续下去。欲知详情,敬请关注《营造学社与洛阳的缘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