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伟兵 |
| 演出现场 |
|
有一个剧目,它的名字被代代相传,它就是浙江昆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十五贯》,它创造了拯救传奇。究竟是什么魔力让这坛“美酒”越酿越香醇?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俘获了观众的心?
聘请手语老师,昆剧走进无声世界
18日、19日,浙江昆剧团带来的昆剧《十五贯》在洛阳歌剧院博得满堂彩,而在此之前,该剧团的“无障碍演出活动”也让我市的听障和视障朋友过了把戏瘾。
浙江昆剧团一直积极参与助残公益事业,当得知这次来洛能有机会为我市的听障和视障朋友表演时,剧团早早便来到了洛阳。
16日晚,由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浙江昆剧团、市残联联合主办的“爱在延续”——浙江昆剧团无障碍演出活动在我市举办,受到残疾人欢迎。浙江昆剧团聘请了一名手语老师,采用手语和实景解说的表演形式,将《十五贯》选段呈献给残疾观众,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进剧场,欣赏精彩的传统艺术表演。
浙江昆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程伟兵说,河南是个戏曲大省,洛阳人爱听戏爱唱戏,更懂戏,为了确保在洛阳的每一场演出都万无一失,剧团在演出前特意召开了动员大会,一再叮嘱大伙儿要铆足劲儿,确保演出零失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剧种濒临灭绝
程伟兵介绍,别看昆剧现在这么受欢迎,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昆剧可是个濒临灭绝的剧种。
“当时,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在杭州看了浙江国风苏昆剧团(浙江昆剧团的前身)演的《长生殿》之后,觉得昆剧应保留一席之地,并邀请浙江昆剧团到北京去演出。”程伟兵说,得知这一消息后,浙昆“传字辈”的几位表演艺术家,用20多天排出了新戏《十五贯》。
程伟兵说,当时大家都把这看成是最后一搏了,还商量着如果演得好就全留下,演不好就散伙,各奔前程。但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1956年4月《十五贯》进京演出,一炮而红。毛主席第一次观看之后,还站起来双手举过头鼓掌。“当时剧团在北京待了46天,演了46场,场场爆满,打那时起昆剧便热起来了。”程伟兵说。
浓浓江南味,悠悠水乡情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全国各大剧种都对《十五贯》进行过改编和再创作,但作为该剧的原创单位,浙江昆剧团奉献给观众的是最原汁原味的表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处处尽显水乡情。
程伟兵说,《十五贯》中的故事发生在江苏省,为了让洛阳的观众能身临其境,该剧团在舞美方面是下足了功夫,在舞台布景方面处处彰显江南水乡的特点。同时,演员们无论说话还是演唱,都用浙江方言演绎。
“这出戏的角色多,道具也多,洛阳歌剧院的内场和舞台又大,演员都增加了动作幅度,以更好地展现舞台效果。”程伟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