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社 洛阳国际学校校长,新西兰籍华人,祖籍洛阳,曾长期在新西兰政府教育部任职。他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拥有国内外小学、中学和大学完整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他对我国的教育制度了然于心。
1 从新西兰归来,他带着一个梦想
20世纪90年代中期,崔建社到新西兰定居,并受聘于新西兰政府教育部。他说:“我在新西兰教育部门工作多年,感受最深的是,那里的教育方法和国内截然不同。”
他回忆说,到教育部任职不久,他就被派到基层学校去检查工作。在首都惠灵顿的一所小学里,他惊奇地发现,那里的孩子们对“上级领导”不是敬畏和拘束,而是尊重和礼貌。他们在上课时,不是整齐地坐在座位上,而是围成一个圆圈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笑声不断。
通过观察,他还发现,那里的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不是抄写生字或做课后习题,而是让学生自己用电脑去查资料、找问题,或走向社会作调查、写报告;那里的孩子也穿校服,但每人的校服都有与众不同之处;那里的孩子喜欢上课,喜欢学习,喜欢作业……
从那时起,他就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要把这里的教学方法带回家乡。
“其实,我有一百个理由留在国外。”崔建社说,“决定回国时,曾有很多同事和朋友劝我留下来,因为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工资报酬,新西兰都比中国好得多。但我割舍不掉心中的梦想:回到家乡去,办一所像国外一样的学校,让家乡的孩子不出国门,也能像国外的孩子一样接受更好的教育。”
于是,他回来了,从新西兰回到洛阳,他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对故乡的眷恋,还带回了对家乡教育的激情和梦想。
2 从儿子拆卸玩具中探究教学法
如何才能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呢?这成了崔建社回国后思考最多的问题。
他想到了儿子小时候的“藏宝趣事”:儿子上小学前,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玩具车、变形金刚……凡是能到手的东西,几乎都会被他“大卸八块”,拆完之后又不知道如何复原,担心被爸爸责骂,于是,他就将拆掉的零件一个个地藏起来,衣柜、壁橱、书架……到处都有他藏匿的宝贝。
崔建社承认,儿子的“破坏行动”也曾让他生气,但他从儿子的破坏欲望里看到了儿童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玩耍可以探究,学习同样可以探究。能不能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也学会知识呢?
于是,他别出心裁,创立了洛阳国际学校探究任务单式高效课堂模式,把知识任务化,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找知识,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不但让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而且也让学校打破了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老传统,可以从多种渠道检测和评价学生。
3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崔建社说,两年前,他曾读过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文中写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作者张晓风以家长的口吻,对学校和老师的提问,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
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还给家长一个诚实、可靠、饱含爱心、责任感强、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未来挑战的青年呢?
回想自己的受教育过程:教知识不教学习方法,教记忆不教如何做人,教做题不教生存技能,教理论不教人格培养,学生所谓的梦想、潜力、能力、创造力、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观、责任心的培养,简直无从谈起……
于是,在洛阳国际学校,他要求全体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满足于教会知识,更要注重会教知识;学生不再满足于学会知识,更在意离开老师的指导后如何自己去学。
七年级(3)班班主任刘凤琴说,这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让教育回归本质,就是让孩子们都能开开心心地做最好的自己”。
在崔建社的倡导和推动下,洛阳国际学校从建校开始,就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学工作的灵魂,教育每一个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如今这一深入心灵的教育,已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很深的感受。
六年级学生冯雨薇说:“学习是为自己学的,自己所学的知识装进大脑,别人是拿不走的,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好好学习,做好自己的事情,对得起老师,对得起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