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洛阳,汤不仅是一种饮食,更是地域情感和文化的延续。近期,网络上不断有人提出将洛阳打造为“美食汤城”,以丰富洛阳的饮食文化,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这原本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却因为种种原因,让“美食汤城”这块璞玉迟迟不能焕发其应有的光彩。
1 情结:一碗汤香飘洛城
近日,一则在洛阳网洛阳社区沉寂已久的网帖《两招帮助洛阳擦亮“汤城”品牌》重新被网友顶起,关于洛阳汤的讨论又在网友中盛行开来。
提起洛阳饮食,名气最大的当数水席,但若要论起最家常、最大众、最能体现地方风味的,则非汤莫属。
洛阳人喝汤有不少讲究。“老喝家”喝汤不放盐,谓之喝甜汤。据说喝汤的资历越深,放的盐越少,从清淡中品鉴汤的香味品质。喝汤还有“标准动作”:俩烧饼掰八瓣往汤里一泡,左手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碗底,大拇指扣住碗口,右手拿筷,或蹲或站大口喝。现在汤馆有了桌椅,但遇上人多时,大家仍会端一碗汤蹲在马路边上喝。
关于洛阳与汤的渊源,有人说始于商代名臣、“烹饪鼻祖”伊尹,有人称源于姜子牙“屠牛朝歌,卖饮孟津”,还有人说这与洛阳的地形气候有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无论第一碗汤的清香从哪里飘出,如今遍布洛阳街头巷尾、大大小小近千家汤馆,足以说明汤在洛阳植根民间、深入人心。可以说,汤不仅融入了洛阳人的生活方式,更是洛阳饮食文化的精粹。
2 现状:璞玉有瑕待雕琢
“美食汤城”这一名号之于洛阳,原本应是顺理成章的,然而纵观当前本地汤馆现状,却不容乐观。
市民张青松常常接待外来朋友,以前,为了显示亲近,他会带朋友去一些在本地名气甚响、味道正宗的老汤馆,但现在,他改掉了这个习惯。
“不是咱洛阳的汤不好,只是一些汤馆的环境会引起朋友误会,以为我怠慢了人家。”张青松说。
洛阳的汤种类丰富,每种都有个中翘楚。然而,这些老字号往往藏身于偏僻的街巷,外地食客若不费一番功夫很难找到。若从一家汤馆出来想到另一家尝尝不同风味,常要驱车数公里,跑许多冤枉路。
去年夏天,央视《乡土》栏目以《喝在洛阳》为题报道了洛阳的汤文化。在一家位置偏僻的驴肉汤馆前,该栏目的编导不由感叹:“据说这家汤馆在洛阳名气很大,但实在是不好找,若没有几个本地朋友您绝对找不到这里来。”
环境简陋、藏于深巷、良莠不齐、未加整合……种种问题,让汤这块金字招牌迟迟无法揭下红盖头,像牡丹、龙门一样成为洛阳的响亮名片。
3 期待:“汤汤洛阳”焕新光
我市餐饮文化知名策划人郑贞富说:“洛阳当前正在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餐饮行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缩影,应该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他认为,游客对美食的追求和体验在旅游要素中占重要地位,饮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城市整体的旅游服务水平。
在网帖《两招帮助洛阳擦亮“汤城”品牌》中,网友借兰州市中心的拉面雕塑及沙县小吃的标志,建议我市修建“汤文化”雕塑、小品,策划并推广“汤汤洛阳”品牌。洛阳汤要走出洛阳,应面对市场做调整和改进,首先知名度要响亮起来。建立汤文化协会,规范市场管理,真正打造洛阳汤文化。
对于网友们的建议,郑贞富表示支持,同时他强调:“要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高度去思考,深入发掘汤文化的内涵,面对市场,整体布局。从这方面来说,洛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下期提示:当西安羊肉泡馍名扬四海、兰州拉面遍地开花、台湾牛肉面节风生水起时,洛阳的汤文化,为何始终走不出洛阳盆地?洛阳老汤馆,缘何只在巷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