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堂概念
“三度”课堂是市二十六中推出的高效课堂探索模式,它能体现课堂的角度美、广度美和深度美。
角度美是指从最好的角度切入,以达到最美的课堂高度。大力倡导“同课异构”,对提高教师课堂设计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多方位展现课堂的美感都很重要。
广度美即拓宽教学广度,注重知识链接,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认知和情感。
深度美体现在纵向的学科思考上,通过课堂学习,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让学生领会到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思维,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分层指导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2 课堂流程
一、导语设计,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二、朗读吟诵,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进行齐读、示范读、分角色读。
三、整体感知,分析意象等独特词语。
四、品味赏析,感受叠词、时间序词的应用。
五、作者介绍。
六、欣赏余光中朗读《乡愁》的视频。
七、进行小结。
|
教师和学生在屏幕前交流 |
3 创新设计
教师没有让学生陷入读、记、背的程式化学习,而是通过巧妙的细节设计、节奏把控、情景穿插、多媒体引入等方式,从诵读入手,逐层深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知不觉牢记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感。
学生更容易掌握目标知识,学习素质能得以全面提升,对人生的认识也将更为深刻。
4 课堂观察
上课伊始,学生欣赏了《乡愁》改编的歌曲后,老师张俊娜问:“作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乡愁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大家一眼就注意到了这几个名词,把它们挑了出来。张俊娜借机抛出“意象”这一概念,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词在文中的妙用。
课堂气氛渐趋活跃,四个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次诵读,他们不同的音色、语调、语速交替出现,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此时,张俊娜又问:“诗中在表述方位时,有什么变化?”“只有第三个部分是‘外头’‘里头’,其余几部分都是‘这头’‘那头’。”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这个小小的区别,会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张俊娜展示了另外两首纪念母亲的短诗,学生们有所触动,他们开始试着去体会作者对亡母的怀念和生死的思考。
紧跟着,张俊娜又将大家的目光拉到“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4个重叠词上来,不少学生表示,重叠词使声音拖长,让人由抽象到形象、从听觉到思绪都能体会到乡愁的绵延之感。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大家又开始品味这些词的“三声”所带来的婉转曲折、余音绕梁之感。
随后,关注点再次被转移。“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词所蕴含的感情逐步升华——由乡关之思到家国之思。结合作者简介,同学们发现了自己在诵读中所欠缺的无奈、沧桑等深层次的情感……
临近尾声,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段2012年中秋晚会的视频,这掀起了课堂高潮。镜头前,余光中老先生站在舞台上,读出了这首代表作,他语音镇定,看上去非常淡然,与原文传达的浓情厚意相去甚远,他那种阅事无数、历尽沧桑之后的平静表露无遗。
最终,大家似乎有所启发:人的经历不同,在各个时期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既然如此,不妨试着以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重新演绎这首诗。
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5 专家点评
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刘粉茹:
诗歌课很容易让人感到乏味,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不过,这节课流畅、准确、到位,引人入胜,让人听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市三中副校长陈国华:
这是一堂很美的课,全方位体现了“三度”课堂所倡导的三种美。学生主动性突出,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市十九中副校长关济钢:
营造课堂的美感是语言类课程特别需要的,本课通过文化背景的融入,巧妙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兼顾了素质和应试需求。
市六中校长陈钢:
这堂课有效且高效,美感十足。课程集中围绕诵读展开,多方发散,剖析彻底,极大地发挥了诗歌的特点,高度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孙国英:
课程行云流水,循序渐进,令人很激动。课程密度大,松紧适度,教师充分积淀、精心指导,强化了学生诗歌学习的基本功,延伸了思维深度。
洛阳市彩虹教育学校校长柳彩虹:
如何在丰富个人知识容量的同时发掘人的情感,是当今教育需要重视的一点,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在尝试,这种课堂模式提供了一个典范。
更多报道及课堂视频请登录洛阳网社区教育在线板块“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