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5月20日,上大学网最新发布了《2008年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该目录显示: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词频繁出现在新校名中,成为被追捧的热词。(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有人说,在我们的大学眼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在全国近2000所高校中,有近一半改过名字。
除了少数正当理由,大多改名行为都是为了“名”或“利”:一是名字改了更洋气了,更时髦了;二是名字听起来气派了,招生的时候自然就方便了。
大学当然要有个好名字,就像我们提到哈佛和牛津就肃然起敬一样。就拿国内名校来说,北大和清华,听起来也还不错。那么,是因为他们的名字活该这么走运吗?换言之,大学的好口碑,是因为名字起得好吗?
当国内大学纷纷忙不迭改名的时候,人家仍在学术的路上沉淀着、沉静着。就像我们理解的大学之“大”,显然也与有着好名字的一流大学相去甚远:比如哈佛,校门是与校园建筑融为一体的。想在哈佛大学“校门”留影的人,多少是有些失望的。实际上,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的校门同样如此。它们校园官网上挂着的照片,要么是学校最古老的建筑,譬如图书馆,要么就是学生在草坪上阅读或嬉戏——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学生学习体验直接相关的建筑和其他场景,才蕴蓄并彰显着大学的精神。
大学,不管是什么年代的大学,总归是做学问的地方。名字好不好,大抵只与学格或人格有关。改得了名字,改不了操守与水平——这就是最大的现实。大学不像虚拟世界的ID,可以每日一换,一个稳定的、有历史传承的名字,哪怕再“土”,也凝结着最深沉的力量。这力量,比貌似吓人的新名字,更容易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