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荣登“网购之都”宝座
“我10年网购的花费,证明了我在北京有当房奴的资格。”当出现这样的评价时,很多网友都是眼泪汪汪的,因为这意味着从2003年至2013年,该网友在淘宝网上至少消费了10万元。
据网站数据显示,按照网购金额占购买总金额的比例排名,上海荣登“网购之都”宝座。在上海本地论坛上,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的10年网购账单,消费能力不容小觑——花费最少的是一个仅有两年网购经验的网友,他花费了5600元;花费最多的有400多万元;花费10万元至50万元的占大多数。
吴小姐于2006年开始网购,她说:“前年、去年看了年度对账单后,我已经痛不欲生了,这个10年对账单我不敢看啊。”犹豫再三,她最终咬牙点开了对账单页面,21万元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她再次想“剁手”。
“21万元啊!怎么会这么多?原来这几年我在网上的花费足够把我们家那辆10万元的车换成我一直向往的SUV了。”吴小姐的感慨代表了大多数网购中坚一族的心声——看了对账单后,不断有人懊恼自己把买房买车的钱给挥霍了。
2 网购又添新族群
在网购大军中,因为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的不同,网购人群正逐渐细化为一个个不同的族群。继前一段时间淘宝网公布网购十二大族群之后,“时光机”又发掘出两大新兴网购族群——夜间淘食族和国学族。
●夜间淘食族
说起夜间淘食族,不得不提到去年那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这部在大半夜播放的美食纪录片,让一大波饥肠辘辘的网友一边看电视一边上网淘食。
统计数据显示,在去年5月之后有2268万人上淘宝网买过食品,其中有826万人是在晚上8点至次日1点下的单。
●国学族
至于国学族的兴起,则跟易中天和莫言有很大关系。
2006年5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催生了国学消费热,各类古典文学作品及相关赏析书籍在网上大卖。
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为这股国学热添了一把火。据统计,在去年10月11日莫言获奖消息传来后的12个小时内,网友疯狂下单2600笔,其中莫言的《蛙》《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列销售榜前三位。
十年网购风向标
“时光机”不但让网购大军看到了自己近10年的消费数据,还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消费行为并不孤立,而是跟社会变迁和热点事件紧密相连。近10年来,在大多数人的网购行为中,总能找到“韩流”“超龄儿童”“安全感购物”这样的“标签”。
关键词一:韩流
网友“sunny-向日葵轮”说:“2005年我买了216件衣服,绝大多数是韩版的!这是错觉吗?”其实把眼光拉回到当年的荧屏,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那一年,《浪漫满屋》《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大长今》等多部韩剧在中国热播,据网站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共有1.18亿消费者购买了韩版商品,也就是说,每5个中国网民中就有1人追过“韩流”。
关键词二:超龄儿童
尽管已跨过30岁的门槛,但滑先生从没有停止过网购玩具模型。走进他的书房,书架上、桌子上甚至钢琴上都摆满了人偶、刀剑模型。他说,这些宝贝至少花了他5万元。而像他一样的“超龄儿童”在80后中比比皆是。
关键词三:安全感消费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有24.5万人网购了急救包;在北京去年那场最强暴雨之后,安全锤成了紧俏商品,短时间内有215万把安全锤“飞”进千家万户;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PM2.5,让北京的口罩卖断了货,迄今有4600万个口罩被网购;今年春季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又让45万盒板蓝根进入许多人的药箱。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数据代表着“安全感消费”的趋势。
(据解放牛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薄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