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子”情深 |
| 今年2月24日,蔡克颖(右三)邀请香港影星邓萃雯(右四)到洛阳康复工作站看望孤残儿童 (由被采访者提供) |
|
核心提示
洛阳,从来不是一个缺少温情的城市。数不清的公益团队和爱心人士,用一次次义举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古道热肠。
然而,做公益并非只有一腔热情即可,也有公益团队满腔热血而来,悄无声息消逝。香港主流梦工场基金会(以下简称“梦工场”)这个“外来和尚”在洛阳的十年“圆梦”路,或许能给洛阳的公益团体有益的启发。
1 每一个方案的实施都是多次商讨的结果
日前,记者来到定鼎路与310国道交叉口附近的市儿童福利院新址。不久前,600多名孤残儿童刚刚从老城区建安街集体搬到这里,宽敞的大楼和明亮的教室,给孤残孩子提供了更舒适的环境,随之而来的,也有因迁址带来的短暂不便。
“梦工场”在洛负责人蔡克颖,正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商讨如何应对这些不便。原本每天要到原址进行康复训练的15名寄养脑瘫儿童,因新地点附近国道上密集的车流影响安全,不得不中止训练,之前的康复成果或将前功尽弃。一个个方案被提出,又逐一遭到否定。几天商讨下来,有人提出尽量加快原址附近的康复训练场地建设进度,或许能解决孩子们的燃眉之急,这才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
像这样的沟通协调,“梦工场”10年来几乎每周都会遇到。“其实,大家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只要这点一致,其余的都不是问题,商讨的结果就是在所有人的诉求中取一个最佳方案,这样大家都能接受。”蔡克颖说。
2 运转良好“铁三角”牢固支撑“主流梦”
该基金会的“再生父母”计划,涉及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工作中117名孩子,占近一半比例。他们通过甄选,为孤残孩子寻找合适的“父母”,为入选家庭提供定额资助,供给助养孩子生活所需开支。与一般资助计划不同的是,该计划更注重孩子进入寄养家庭后的实质情况、改善程度和家人关系的建立等。所以,基金会义工会通过家访和密切评估关注双方的适应程度及进展,每月为孩子进行体检及撰写生活报告,配合市儿童福利院的相关管理工作。
对于香港的捐资者,“梦工场”鼓励其走进寄养家庭,参与助养计划。通过认“干爹”“干妈”等方式,让捐资者和孩子们建立如家人般的关系。“梦工场”认为,这个过程中受益的不仅是孤残儿童,捐资者也会从中加强对“家庭”重要性的认知,体会“施比受更有福”的喜悦。
“在家庭寄养工作中,捐资者、寄养家庭和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就像个铁三角,只有三个角保持稳固,它们共同支撑的公益事业才能稳固。”蔡克颖说。
也有家长抱怨孩子不好带,也有相关部门出于稳妥,心存疑虑,大家要做的,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3 “猴子”的成长史 社区教育的成功
在瀍河回族区上窑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一个小名叫“猴子”的孩子。2004年,市儿童福利院的残疾孤儿党国跃被上窑社区的庞小双夫妇领回家中,因他太过活泼,有了“猴子”的小名。
庞小双夫妇是福利院第一批寄养父母,刚把孩子带回家时,邻居们都来“看热闹”。看着身体瘦弱、头部小、全身只能弯曲站立的“猴子”,有人疑虑:“这孩子能活成不?”
如今,走在上窑社区的街上,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居民三三两两聚在路边闲聊,一群残障孩子在他们周围玩耍,玩累了抱着“妈妈”的腿要回家。这里,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寄养村”,仅庞小双居住的街上就有十几户家庭参与其中。
“猴子”早已融入这个社区,父母参加社区各种宴席都会带着他,孩子们与他疯跑玩耍,邻居见他在房顶、马路等危险地方,也会主动把他送回家。接纳、包容这些孤残孩子,在上窑社区已是一种风尚。
“这是我们最高兴看到的情景,个体的爱心行为变成一种社会氛围,当全社会都做到这种关爱与包容,文明程度也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蔡克颖说。
“再生父母”计划包含三个步骤:甄选符合条件的家庭,根据孩子和父母各自状况进行搭配,最难的,是最后的社区教育——消除社区排外、排异心理,营造一个包容、关爱的大环境。为此,他们常请来自美国和香港的专家、明星到村子里,对寄养父母的行为给予赞赏鼓励,告诉大家这种善举的价值,促使更多人参与其中。
4 “梦工场”里为什么没有“郭美美”
“梦工场”的主要资金都是基金会的自筹款项,用蔡克颖的话说,他们在前方(洛阳)“打仗”,姐姐蔡懿慧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后方(香港)筹措资金,负责运转。
这些善款来自香港的企业、明星或他们的亲朋好友,他们会不会担心自己的捐款没有用到实处?“梦工场”如何保证大家的爱心不被“郭美美”之流拿去践踏?
做法似乎很简单,却有效。基金会的流通账目全部公开在官方网站上,详细到每一笔乘车、吃饭的费用,任何人都可直接下载核实。香港的政府监察制度也是捐助者放心的保证:香港政府对公益团体的财政监察尤为严格,会定期指派注册会计师对公益团体的每一笔款项严格核实计算。第三方监察机构的介入,大抵是香港有众多公益团体,却没有一个“郭美美”的原因。
5 无私的爱和奉献是“圆梦”的有力保障
目前,每个孩子的寄养补贴费用根据残障程度不同从550元到650元不等,寄养父母中有没有人是冲着这笔寄养费来的?寄养父母对孩子们不好怎么办?
翻看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和“梦工场”的相关条例,对寄养父母的筛选条件十分严苛。除了对寄养家庭及“父母”的要求,孩子进入寄养家庭后,每周5天要按时送至福利院或就近工作站进行康复治疗或特殊教育,日日签到。院方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家访,与寄养父母交流近况……
“这些工作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每月支付的寄养费用。寄养父母们并不是从我们这儿‘领工资’的,只是和我们联合,共同做一件善事。”蔡克颖说。
某些人或许会有疑问:蔡克颖举家搬到洛阳,持续10年照料孤残孩子,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费用,会不会从基金会的账户上拿?
“我是基金会创始人和董事,根据香港特区法律,没有工资,个人也不能从基金会账户上拿一分钱。我这10年的生活费用,全是我个人的积蓄。”面对记者的问题,蔡克颖感到很诧异,“公是公,私是私,二者不能混淆。这10年,我和家人的生活比较简朴,自己的积蓄足够花销。当然,我在香港也买了一些股票、债券,委托朋友打理,所获的收益,足够自己和全家生活所需。”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宝贝’,能陪着他们长大,我觉得好幸福,也很知足!”蔡克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