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截至目前,市儿童福利院共有216名孤残儿童进入125个家庭。今后,该院将逐步实现家庭寄养制度化和“全覆盖”,使现有630名孤残儿童都找到“爸爸”“妈妈”。
家庭寄养,缘何能在洛阳扎根10年?听听业内人士怎么说。
现状 洛阳家庭寄养,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每天早上,家住洛龙区李楼镇三官庙村的董速敏都要带着患脊椎裂的“儿子”黑子,到离家不远的康复工作站进行康复训练。在那里,30余名寄养儿童一起锻炼、学习,“父母”与“子女”间没有血缘关系,却与家人无异,这就是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工作的一个缩影。
根据民政部颁布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家庭寄养是为孤儿、弃婴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养育方式,即经过规定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
自2003年在全省率先正式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以来,洛阳一直是全省的标兵,在全国范围内也保持着一流水平。除市儿童福利院外,先后有香港主流梦工场基金会、美国百事宁慈善机构、爱德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参与其中,共同为孤残儿童营造了一个融入社会的成长环境。
溯源 一次“减负”尝试,促成孤残儿童抚育模式改革
郑红东是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主任,自2003年开始接手家庭寄养这项工作。
“最开始,家庭寄养只是院里迫于无奈的尝试之举。”郑红东说,当时,市儿童福利院共收养了300多名孤残儿童,却只有约20名保育员,平均每人要带十几个孩子。他们在超负荷运转下,只能保证孩子们吃饱穿暖,无法满足更多需求。
2003年年初,妞妞(化名)得了极易传染的腮腺炎,需要隔离治疗,但院里并无多余房间。几经协商,妞妞被送往曾在院中做保育员的庞小双家中。7个月后,妞妞有了很大变化:活泼、机灵,和庞小双有很深感情——这是在儿童福利院里长大的孩子所没有的。
“打个比方,同一碗饭,福利院的孩子只知道它是饭,在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却能说出它的蒸煮过程。” 郑红东说,“通过寄养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到生活技能,得到情感培养,这是儿童福利院保育员做不到的。”
“咱能不能效仿山西‘乳娘村’,把一些孩子送到家庭中寄养?”一名曾到山西大同“乳娘村”学习过的工作人员提议。
此时,香港主流梦工场基金会主动要求和市儿童福利院合作,于是双方共同拉开了洛阳家庭寄养的大幕,迄今已有10年。
实践 在农村家庭生活,更益于孤残儿童融入社会
市儿童福利院对寄养家庭的要求很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主照料人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以上,年龄20岁至65岁,身体健康,具有照料儿童的能力和经验;家庭成员无传染病或精神疾病,无不良生活嗜好,关系和睦,与邻里关系融洽等。根据孩子残疾程度不同,福利院对每个寄养家庭都有相应补助。
与东南沿海中产阶级式家庭寄养不同,我市的寄养家庭集中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城中村”。这是为何?
郑红东介绍,相比于城市里的家庭而言,农村家庭更为开放,孩子们有足够空间和更多机会与外界接触;农村邻里开放,无形中也是一种监督,能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此外,每月600元左右的寄养补贴虽然不高,但对农村闲散劳动力来说,也是一种动力。
保障 建立“三度九级”标准,进行经济调控
毋庸讳言,不少寄养家庭的最初动机,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如何合理利用经济杠杆,最大程度保障寄养孩子的权益?
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卜会亭说,目前,他们已建立了“三度九级”的寄养费发放标准。该院根据孩子的病残情况,分为轻度(1级至3级,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中度(4级至6级,生活可部分自理)、重度(7级至9级,生活不能自理),每人每月的抚养费也分作550元、600元、650元三种标准。市儿童福利院经过研究,三种标准将来要分别提高至650元、700元、750元。
卜会亭说,根据孩子的健康情况,寄养费发放标准可随时浮动,半年考评一次。比如孩子过去是中度5级,半年后考评成了中度4级,那么这名孩子的抚养费标准每月将提升10元,为610元;如果考评后成了中度6级,福利院将收回孩子,更换寄养家庭。
分析 家庭寄养,缘何能长久发展
除了经济调控,支撑家庭寄养在洛阳扎根10年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情感因素。
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郭志权称,不少没工作的人在选择照顾孤残儿童时,起初可能抱着挣钱的想法,但他们对这些孩子也有怜悯心。在长期相处后,感情不断加深,他们往往会把孩子当亲人看,金钱就变得次要了。
当寄养家长和孩子有了深厚感情后,院方想要将孩子们再接回福利院往往很难。曾经有一对夫妇,因一些原因将寄养在家中的孩子送回市儿童福利院,可几天后,女方再次来到市儿童福利院,一定要把孩子接回家,她说丈夫在家里特别想孩子,像得了“相思病”。
探索 能否变寄养为收养
在寄养家庭中,“母子”“父子”间感情深厚者不乏其人。市儿童福利院也多次收到寄养家庭的收养申请。
“根据我国1998年修订的收养法,公民本身无子女才能收养孤儿,这导致我国公民的孤儿收养渠道较狭窄,收养者八成以上都是外国人。”郑红东说。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政策的变动,市儿童福利院开始和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希望共同促成有意愿的家庭从寄养到收养的转变。这无疑是本地福利机构在孤儿抚养、教育模式中的一次新探索,若能达成,或将为更多孤残儿童真正融入家庭、融入社会提供更宽广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