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日午夜开始,各地消防队的值班电话陆续响了起来,紧急集结令的下达带来了更为紧张的气氛。数千名被选中的消防队员正在熟睡中,被叫醒后只有很短的时间进行准备。也有少量消防队在此之前已接到出发或待命指令,他们稍显从容一些,可以仔细挑选人员和装备。
江西消防总队总队长廖世槐接到的第一个请战电话,是九江支队副参谋长石凯打来的。这就是石凯的性格,这个1990年就加入消防队的九江人,是江西消防系统有名的“拼命三郎”。他的部下知道,跟着他就意味着危险,但也只有跟着他才会感到踏实。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行当,刚刚带着弟兄们夺得全省消防岗位练兵第一名。
不过,江西消防总队第一支30人的救援队,负责人已另有其人,他的专业背景毫不逊色。
南昌消防支队高新区大队大队长朱飞勇在地震当晚接到了命令:与南昌消防支队副支队长蔡卫国一起,在13日晨7点前完成组队。特勤大队队长出差,朱飞勇是最合适的接替者。他是全国最年轻的灭火救援高级工程师,2005年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联合国在新加坡举办的地震救援培训。他虽然没有亲历过地震,但在课堂上学习了不少我国台湾省在地震救灾方面和印尼在海啸救援方面的经验。
留给朱飞勇的只有不到8小时的准备时间。要带的东西很多,特勤一中队抢险班的张勇记得,他们带上了发电机、全套组合破拆工具、一套液压顶撑和剪切设备,还有沉重的德国凿岩机——打碎预制板可少不了它。生命探测仪也是必备之物,当年配发后不久,公安部消防局的专家们就来检查过,他们让一个人躲在特勤队地下室的一个房间里敲打墙壁,然后让消防员寻找此人。消防员用生命探测仪,很快找到了他,这让期望值不高的专家大感惊奇,也让特勤队员们增强了自信。不过,映秀镇的残酷现场显然和这个模拟的简单场景不同,地震使他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如果说南昌消防特勤队训练时的运气不错,那么上海消防特勤支队龙阳中队的抢险班班长王永强简直是捡到了“天上掉的馅饼”。
12日上午,中队交给他一个任务:接受一种新设备的培训。实力雄厚的上海消防拥有来自全球的各种新式设备,这让他们的眼光很高。美国史丹利公司推荐的液压工具组要获得青睐可不容易。这一天,他们终于有机会来展示产品。两套设备摆在大家面前,工具组的动力站看起来像发电机,通过液压管可以连接到不同的终端,最显眼的是大型破碎镐。王永强试了试,的确比原有设备更强劲也更稳定。一个多小时的培训很快结束,对王永强这样的救援高手来说,掌握新设备的性能和要领不是难事。这两套似乎专为地震准备的机器一刻也没有停留地投入了救援,在映秀镇的所有救援队都将见识液压破碎镐的威力。没有这个宝贝来加快破拆速度,他们将无法帮助幸存者战胜死神。
特勤支队彭浦中队抢险班班长周庆阳在地震后就盯住了电视,在他担任龙阳中队抢险班长时,王永强是他的搭档。周庆阳在新闻画面中仔细捕捉现场信息,他希望根据废墟的特征来准备器材。这个专业人士信奉“人与设备的最佳结合”理念,而在他细腻的专业主义背后,玩命的一面也将在映秀镇得到充分展现。
13日中午12点,石凯和柯兴才带着十几名队员,携带生命探测仪、液压剪扩器、机动链锯、液压起重气垫、安全绳、便携式照明灯具等大批装备奔向100公里外的南昌市,与朱飞勇组织的第一支救援队会合。
在机场上,朱飞勇、石凯等人凌晨4点已在此忙碌,大量设备需要一件件打包装箱。江西消防救援队从最初的30人扩大到后来的50人,现在已经达到200人。从各个城市赶来的消防队员纷纷到达,江西地震局也派出了5名专家。随着地震新闻影响的不断扩大,人们投入的情感和资源也越来越多。(连载完)
(摘自《汶川地震168小时》 张良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