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古碑 |
| 周灵王冢 |
|
一 因爱子早逝而死的灵王
周灵王姓姬,名泄心,是东周第十一位天子。周代称冢为山,他死后葬的地方,就被称为周山。
在如今的周山之巅,有亭隐在郁郁松柏之中。亭里是一通“周灵王陵”石碑,古朴而沧桑,据说为清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周灵王姬泄心的生平,就刻在碑前的石壁上。
在人们看来,周灵王也许算不上是好的执政者。他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545年,其间各诸侯国忙着打仗,扩张地盘,都顾不上答理周天子。如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商丘市)开会,10多个诸侯国前来参加,约定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各国间停止战争,史称“弭(音mǐ)兵会盟”。这事儿都不需要征求周灵王的意见,可见天子威信很低,王权日益衰微。然而,这不耽误周灵王当一个爱子心切的好父亲。
姬泄心有两个儿子,长子为太子姬晋,次子为王子姬贵。姬晋天生就聪明,善吹笙,能作凤凰鸣,极受父亲宠爱,可惜17岁时早逝。
关于姬晋早逝的原因,普遍认为是他在治理水患的问题上激怒了父亲。据《国语·周语下》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之水将毁王宫,灵王“欲壅之”,太子晋却认为不可,并讲了一番大道理。后人推测,灵王恼羞成怒,教训了儿子,致使姬晋郁郁而死。
事实上,姬泄心对太子之死哀痛欲绝。有人不得已宽慰他说,太子在嵩山修炼,十分快乐,某日还要在缑岭上骑着白鹤升仙,让他不要牵挂。姬泄心听了,更加怀念太子,茶饭不思,神情恍惚。公元前545年11月,他迷迷糊糊地梦到太子骑着白鹤来接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遂传位于姬贵,不久病死。
缑岭即为今偃师缑山,其上有升仙太子碑,为一代女皇武则天亲笔题写。周灵王因爱子早逝而哀伤致死,在一定意义上说,他还算一位好父亲。
二 为周朝画上句号的赧王
在周灵王陵东数百米处,有并列的三个山头,即为“周三王陵”,俗称“三山陵”。据考证,三王应为定王、悼王和赧王,但具体各个陵中的墓主是谁,尚待进一步考证。
周定王姓姬,名瑜,是东周第九位天子,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586年。楚国在此期间强大起来,曾攻伐陆浑(今属嵩县)之戎,并向周王朝示威。定王派大臣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庄王,楚庄王劈头就问九鼎的“小大轻重”,露出了觊觎天子之位的野心。后经王孙满的驳斥,楚庄王引兵退去,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问鼎中原”。
再说周悼王。他姓姬,名猛,是东周第十三位天子,在位的时间很短。他的父亲景王先立嫡长子寿为太子,因寿早死,改立猛为太子,同时又宠爱庶子姬朝。这位糊涂的父亲临终时,想传位于姬朝,结果没来得及实现就病死了,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姬猛即位后,姬朝不甘心,遂发动叛乱,争夺王位。姬猛一度遭到劫持,后被救回都城,于公元前520年10月病死。可以说,他在位时,几乎没过一天好日子。
周赧王姓姬,名延,在位59年,是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天子。《三字经》中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就是他为这八百载基业画上了句号。实际上,自周平王迁洛以来,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共存在515年,前后25任天子基本都有名无实。只不过赧王作为“末代天子”,生活更加落魄,甚至要靠借债度日,比他的前任们更没面子。
赧王是周王朝最后一位天子。他在位时,能统治的只有三四十座城池共3万多人,还分为东、西两周。公元前259年,秦军围攻邯郸,楚国倡议各国组织联军相救,并请天子下达命令。赧王为了联军的开销向洛阳富人借贷,承诺班师之日以战利品抵偿。不料最后合纵失败,赧王无法应付讨债的富人,只好躲到宫内一座高台上。此台后被称为避债台,成语“债台高筑”也由此而来。
三 隔市声于山下的森林公园
上周四下午,我来到周山。这里遍植松柏,满目苍翠,是一个静谧宜人的天然氧吧。从正门处拾级而上,西边山巅就是“周灵王陵”石碑所在处,我到时,几位老人正在亭里乘凉闲谈。
“这石碑以前就在亭下的路边埋着,你看,‘陵’字上的土还没弄掉呢。”80岁的刘老先生说。我好奇地问:“您这么大年纪,是自己走上来的?”他爽朗地笑了:“是啊,我一下午走了四个山头,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就准备回去了。”
我才发现,老人虽然清瘦,却耳聪目明,腿脚尤其灵便,走路不显一丝老态。他告诉我,他的老家在东北辽阳,他一直在洛阳工作,退休后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爬周山。“我住的地方在东边山下不远,从家到这儿走四个山头,单程一个半小时,来回就是仨小时。一般情况下,我每天上午走一趟,下午走一趟,坚持20多年了。”
可以看出,刘老先生对周山特别有感情。我问“周三王陵”距周灵王陵有多远,他说不远,也就几百米,正好他回家顺路,便自告奋勇带我去看。“这山上的柏树,是十几年前栽的。以前没栽树的时候这里是农田,现在是森林公园,空气好,也清静,山下的嘈杂声基本听不到。我天天来散步,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心情也舒畅。”刘老先生一边走,一边给我指点。他不仅熟悉每个山头,而且对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条小道、一排石阶,都了如指掌。
果然,从周灵王陵向东没走多远,就是一字排开的三个山头——“周三王陵”。回想2000多年前,东周建都洛阳,王权衰微,25位天子均不能掌控诸侯,死后分别葬于周山、王城、金村三个王陵区。而葬于周山的这四位天子虽然生时可哀,但死后也算觅得了清静所在。
市文史学者孙钦良先生曾作《周山赋》,其中写周山之势,为“西连丘壑,隐秦岭之余脉;东傍王城,显帝都之气象”;写周山之陵,为“就势依山,布局井然,四王列躯,东西一线。西为灵王陵,孤冢昂首,东望缑山太子冢,回想失子之痛;东列三王陵,三冢牵手,西眺周塬祖宗地,诉说治国之难”。
八百里秦岭到此止步,八百岁周朝在此涅槃,周山的意义,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