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陡山(局部) |
| 汉函谷关 (资料图片) |
|
一 有关山名的传说
如果你从洛阳走310国道去新安县,途中很容易就能看到八陡山的标志。不过,很多人会觉得纳闷儿:这山不算高,也并不险峻,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
在八陡山下的八陡山村,我向村民打听原因,大家给出了几种解释,虽听着离奇,但很有趣。比如有一种说法,称这山最早叫“扳倒山”。它原本很高很陡,后来被扳倒放平,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人们叫着叫着,就把“扳倒山”叫成了八陡山。
还有一种说法,称八陡山原来名叫“八斗山”。大禹治水后,安排了一匹金骡驹在这山里磨金豆,打算磨够九斗后分给天下九州,以解民间疾苦。一个懂风水的人知道后起了贪念,想把金豆据为己有。不过,要开启这座山得有一把特别的“钥匙”——附近瓜园里一只还没长熟的菜瓜。
这人来到瓜园,慷慨地对瓜农说:“你的瓜我全买了。不过,有只菜瓜你要特别保证,让它再长100天。”瓜农很高兴,特意把瓜棚移到那只菜瓜旁边,悉心照管。到第99天时,他怕那只瓜被人偷去,干脆摘下藏到了被窝里。
第二天,买瓜人准时来到,一见那只菜瓜没了,大吃一惊。瓜农忙说自己刚刚摘下,怕被人偷走。这人虽然生气,也没办法,他用菜瓜开启了山门,果然看到金骡驹正在里面拉磨,金豆已装了八斗,还差一斗就磨够了。他抖开布袋,忙不迭地往里面装金豆,打算让金骡驹帮着往外拉。谁知金骡驹不肯配合,一个劲儿地往后挣。这时,没长够100天的菜瓜“钥匙”也慢慢失效,山门开始关闭。他见势不妙,背着金豆就往外逃,结果被山门卡死了。
瓜农跟在后面,看到了发生的一切,并传了出去。后来,这座山就被称为八斗山;再后来,人们看这山比较陡,就逐渐写成了八陡山。在瓜园处形成的村落,就叫八陡山村。
如今的八陡山村不大,村民以冯姓为主。有村民说,这山也叫“bǎi山”。古代这里又叫“八特坂”,“bǎi山”也许就是念转了的“坂山”或者“扳倒山”。
二 荒烟蔓草甘罗墓
听说八陡山是甘罗墓所在地,上周四中午,我来到这里,特意向村民打探甘罗墓的具体位置。80岁的冯玉伸老人说,在八陡山西边有个山头,就叫甘罗墓山,山上有地,就叫甘罗坟儿地。他记得小时候山上还有庙院,也有石碑,大概是明清时期的,不过早已被毁。
“现在山上已种成树,没有路了,上不去。即使上去,也只能看到一个山窝,有盗洞和碎的砖头瓦片。”老人一边说,一边带我来到甘罗墓山下。我向上望去,只见山势陡峭,荆棘密布,想上去确实不易。
甘罗是战国时期的人,12岁被拜为秦国上卿(相当于丞相),全国的甘罗墓有不止一处。不过,八陡山下的人们相信,这位“神童”就葬在这里,流传至今的地名就是一个证据。新安旧县志还记载,正村乡的白墙村是甘罗故里。《史记》也有记载,其祖父甘茂为秦国大将,长期在渑池、新安、宜阳一带作战,可见这里有甘罗故里和甘罗墓,是一件正常的事。
关于甘罗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则是这样的:其祖父甘茂得罪了秦王,被勒令三日内交出公鸡蛋,否则就满门抄斩。见祖父在家愁眉不展,小甘罗自告奋勇替他上朝。秦王一见,惊奇地问:“你祖父怎么不来?”甘罗回答:“他正在家生孩子,不能上朝。”秦王大怒:“胡说!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甘罗不慌不忙地说:“男人不能生孩子,公鸡又怎么能下蛋呢?”秦王无话可说。
事实上,甘罗机智善辩,12岁时即为策士。当时秦王欲派张唐出使燕国,两国结盟攻打赵国。张唐不肯前往,甘罗便举了白起不肯攻赵而被逼自杀的例子,使张唐同意赴燕。他自己也没闲着,而是亲往赵国陈说利害,使赵王割城与秦,以瓦解秦燕之盟。秦王坐收渔翁之利,白白得了多座城池,高兴地封甘罗为上卿。可惜没过多久甘罗就死去,结束了短暂的传奇人生。
三 汉关屏障古战场
从八陡山向新安县城方向再走约一公里,有汉函谷关遗址,这是古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移秦关于此,人称汉关,已历两千多年风雨。1923年,张钫出资重修汉关,建关楼三层,中层四门对开,均有对联: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西门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
汉关东边的天然屏障八陡山,即为著名的“四面青山”之一。古时从洛阳去长安,八陡山至汉关是必经之路。人们早上从洛阳出发,走到这里往往已到傍晚,人困马乏,山就显得又高又陡了。清康熙年间进士、新安人吕履恒有《八陡山》一诗,其中就写道:“征尘忽不起,函谷入危巅。石坠人行处,沙团虎卧边。关门临野水,驿村接荒烟。欲问甘卿墓,秦碑字不传。”函谷关、八陡山、甘罗墓,在诗人眼中是苍凉的意象。
如今,310国道凿山而过,八陡山成了通途,早已不再险峻。我来到西北边山下,只见涧水缓缓东流,两岸杨柳,如诗如画。当地人说,这里曾是古战场遗址,晋时,前赵大将刘黑大破石聪于此;唐初,尉迟敬德与单雄信在此大战;明末,李自成也曾在这里杀人无数。
“这附近原来有座小桥,名叫撒金桥,听说就和李自成有关。”几名村民告诉我,当年李闯王打到这里,杀了许多人,“他不知道村里还有没有活人,就把金子撒到桥上,看有没有人出来拾。如果没人拾,就说明杀完了;如果有人拾,那就还得杀。后来,这座小桥就叫撒金桥。”
听起来,这个故事有些离谱。我问撒金桥是否还在,冯玉伸老人说:“桥在村西,因为地势低,淹过几次,现在已经被埋到地下,看不到了。”虽是这样说,他还是带我去看了一下,撒金桥的位置就在一户人家的门外,那里停了一辆面包车,旁边隔着一条路,就到了甘罗墓山。
“这山上还有很多古墓。我家离这儿不远,记得小时候,天一下雨,就有很多罐子之类的东西从山上骨碌下来,被大家拿去垒猪圈、做花盆,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文物。还有一些小铜件儿、小铜钱儿,都没人要。”43岁的村民杜女士说。她说的小铜钱儿,可能就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半两钱,因重约半两而得名,流通于战国、秦及西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