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目前,我市正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影响发展和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即将开播的《百姓问政》电视直播节目里,市落实办将针对这些问题(调查核实后),请相关责任单位一一解答、解决。(见本报昨日A02版报道)
“麻辣犀利”的提问,“马上就办”的答复,“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百姓问政》的场景令人记忆犹新。最重要的是,透过这一平台,近八成问题得到了解决。
《百姓问政》为啥中?原因不复杂。相关单位的“一把手”被请进演播厅,就突出的民生与公众课题,与主持人、民评代表、观众面对面对话。由于身在公开的环境中,他们不再拥有“主场”优势,若再“踢皮球”“打太极”,难免会在万众瞩目下被“轰下台”。因此,官员们要面对强大的压力,不得不更积极、更负责地回应百姓诉求,迅速解决问题。
无疑,即将到来的《百姓问政》令人期待,但也有一些疑问有待考虑和解答:
其一,回顾既往节目,不乏“马上办”“立即办”式的回复,那么,为何“马上能办”“立即就办”的事,非要“一把手”被请上台后才去办呢?
其二,生活中,百姓面对的事情五花八门,要解决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作为电视节目,《百姓问政》的“容量”毕竟有限,公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到台上解决,那么,一些有“个性”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其三,经过不断创新与完善,《百姓问政》正在实现常态化,但要解决的民生课题、发展与建设的问题,能否毕其功于一“问”?而后的效果,又该如何保持呢?
总之,有了《百姓问政》,百姓可以说事;事办不好,百姓可以不给“笑脸”。但如果没有《百姓问政》,百姓又该如何“说事”,怎样问政呢?
其实,《百姓问政》是一个平台、一种方式,只有推出多种制度化的“问政”方式,拓宽全天候监督诉求的渠道,完善官员问责的机制,方能让百姓真正“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