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页图文并茂,记录了一幕幕往事(此为翻拍) |
|
▲ 索彪的弟弟索宪韬(右)搀着父亲逛庙会
(该图由索彪提供) |
|
▲
回忆录的封面是索廷正夫妇的合照 | |
核心提示
明日是父亲节,家住涧西区同乐寨社区的索彪和他的家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索彪父母索廷正夫妇的深爱与怀念……
1 一家三代十余人 共为长辈谱“家书”
“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在子女面前,他们都有被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资格。”
摩挲着父母生前的一张合照,索彪说,半年前,他发动家族三代共十余人为他的父母撰写回忆录,配以家庭旧时照片集结成册。省文史馆馆员、书法家寇北辰为这本名为《亲恩永昭》的回忆录题字,著名学者叶鹏教授称:“这是一曲亲情的吟唱。”
这本回忆录里记录了索家后代对索廷正夫妇的回忆与怀念,配以索家几十年来的部分家庭照片。细细品读,文图皆是索家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有长辈教子孙写字念文的,有儿女为父亲洗澡、剪趾甲的,有全家在一起闲聊的……文章平实生动,部分照片已年久发黄。
回忆录的封面是索廷正夫妇的一张合照,封底是一张摄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全家福”。“全家福”下方的一行小字道出了索家后代撰写此书的心声:父母虽已故多年,但他们不辞艰辛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我们长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子女,从几个人的小家发展成三十多人的大家。无论生活有何变故,父母之爱都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2 镜头文字,记录孝道家风
索彪是我市知名的摄影师,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其父亲索廷正曾是涧西区一带有名的文化人,于3年前过世;其母亲赵秀云抚育了7个子女,已因病离世19年。索彪为何要和家人编撰一本这样的“家书”?
“我的父母只是普通百姓,但亲情和他们的品德不应随着父母逝去而淡化。”索彪说。
索彪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摄影,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镜头对准家庭生活瞬间。在他看来,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远比拍摄风光美景更有意义。而真正有意识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家庭摄影上,则源于母亲的离世。
1994年,索彪因生意遭变故从石家庄南下武汉,途经洛阳时回家看望病中的母亲。那天,他和母亲谈话到晚上10点,母亲始终不肯睡,无奈为了生意,索彪还是匆匆离开了家。
“第二天刚到武汉,妻子就打电话说母亲不行了,想起离家时她站在屋檐下送我的样子,我愧疚终生。”索彪含着泪说。
母亲去世后,索彪和兄弟姐妹加倍孝顺父亲。大哥陪父亲旅游、逛庙会,弟弟从不拂逆父亲的意旨,姐妹们为父亲买衣服时毫不吝啬,每个人都惦记着给父亲洗澡、修剪趾甲等。
“除了照顾爷爷,爸爸还常嘱咐我们,人老了就像小孩儿,要多给他戴‘高帽子’,多夸他,这样他就更高兴了。”索彪的女儿良子说。
一家人的生活点滴多被索彪记录在镜头中,他将这些片段集结成册,不仅是为了怀念父母,更是为了将良好家风代代相传。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索彪和家人也走访了许多父母的故人,他说:“亲情如山,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了解父母。”
3 亲情孝道,应成洛阳的城市文化魅力
在评价此书时,寇北辰说:“《弟子规》有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道,是人首先要践行尊崇的品德。翻看这本书,其中索彪为老父亲剪脚指甲这一幕让我很感动。我也是80多岁的老人了,深知这些举动在老人心中是什么分量。古有王祥卧冰求鲤,如今物质条件好了,但老人更需要儿女孝顺。”
叶鹏教授说,这是一本普通家庭的影集,一些日常往事的追忆,更是一曲亲情难忘的吟唱。它不只是一本私家的书,也值得大家去品读。作为礼乐之都、文明城市,洛阳理应弘扬这种伦理亲情与和谐智慧,使之成为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居民的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