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的院中有几棵香蕉树,每当香蕉成熟时,邓妈妈就请水果商来割走香蕉,换一些零用钱,当天就会为全家人改善伙食。
看到红烧肉,孩子们垂涎不已,爸妈不舍得吃,兄妹五人总是抢着吃。香港天香楼的老板回忆邓丽君常去店里点东坡肉这道菜时说,她爱吃红烧肉,不只是因为美味,更是因为童年的美好回忆。
邓丽君走红后,总不忘在逢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就是因为想念家人在一起的欢乐与融洽。
邓丽君不爱吃馒头,小时候家境贫寒,哪能容得孩子挑食,但邓爸疼爱女儿,总是让儿子拿着自家做的馒头、包子、大饼,到邻家换米饭给她吃。
邓丽君虽然小时候不爱吃馒头,长大后却对妈妈包的饺子情有独钟。三哥邓长富记得她在小时候就会和面、擀皮儿、调馅儿、包饺子,她去日本发展时,当时担任日本宝丽多社长的舟木稔也记得,“去邓家吃水饺”是一大享受,滋味真的令人难忘,也记得邓丽君有一餐吃40个小水饺的记录。
水饺中有对家乡的怀念,对童年的记忆。对念旧的她而言,在包水饺的过程中有一家人浓浓的亲情,那是她最珍惜的岁月。在香港独居的日子,她常教帮忙做饭的明姊包水饺,一边包一边说小时候的故事,样样琐事都记得很清楚。
小学毕业后,邓丽君没有考上理想的公立学校,进了私立金陵女中。课业虽重,但她的歌唱天分在这时逐渐显露了出来。
1964年,她参加广播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曲比赛,以一曲《访英台》获得冠军,一鸣惊人的她引起了星探的注意。1965年,她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以一曲《采红菱》夺魁,让人惊羡。
邓妈妈回忆说:“孩子很喜欢唱歌,我们也没有干涉。后来,我们知道正声广播公司歌唱训练班招生,就让她报名接受正式的歌唱训练。最终,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结业,又得了奖,信心大增。从此,她就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有人认为,邓丽君是没有童年的,也有人认为她早慧老成,但她没有自怨自艾,她的童年生活其实比我们这一代只知道读书和考试的人更加多彩多姿。
原来,那个时代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二二八情结”,还没有完全去除省籍观念,全班50个学生,只有一两个是从大陆过来的外省子弟。不解事的孩子往往会成群结队地骂眷村小孩是“外省仔猪”,外省人也会不甘示弱地回骂台湾孩子是“猴囝仔”。
同住在眷村的胡小姐就记得,那时外省孩子经常挨本省孩子的骂,男孩子多半会捍卫领地以打架来解决问题,邓丽君却喜欢“文斗”而非武斗。她会领着大伙儿唱歌谣、改编歌词去修理他们,歌词被改成什么样儿,事隔多年,谁也记不清了,但她那时的领袖魅力和对歌曲的诠释让大家印象深刻。
唱归唱,骂归骂,小孩子们总是天真无邪、吵过就忘的。邓丽君在班上的人缘格外好,对户外运动很拿手的她,跳房子、跳五关、跳橡皮筋、跳土风舞等都像模像样,她一下子就融入了本省族群,台湾话朗朗上口,客家话也会一些,这种小学“族群融和”,对她唱闽南语歌曲可以说受益多多。
不过,外省人、本省人的“战争”,常让邓丽君感到很疑惑,大家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分彼此?她问过家人和老师,她始终相信同胞之爱应该无界限,她心中从没有省籍情结。
四海之内皆兄弟,族群应该团结,先要融入对方,才能在这个族群中发展,语言的隔阂是一大障碍。此后,她的语言天分便发挥得更好,闽南话、客家话、广东话总是一学就会。
邓丽君一直强调:“中国人没有省籍的分别,只有政治制度的不同,大家都是一家人!”
大陆,是她的原乡;台湾,是她的故乡。回到大陆自由自在地唱歌给爱她的同胞听,这是她的最大心愿,只是这个梦再也无法圆了。
(摘自《绝响——永远的邓丽君》 姜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