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安喜门:开门见邙山,自古祈安宁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6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洛阳城门系列(7)
安喜门:开门见邙山,自古祈安宁
□首席记者 孙钦良
    安喜门

    (资料图片)

    帝都城门,历史大幕;开合之间,胜败无数——云龙门下,魏主曹髦血染龙袍,曹家班谢幕;应天门上,武则天登基执政,女皇帝登台。城门里多少故事?城楼上几多风云?正所谓“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长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让我们唱着古老的童谣,打开历史城门,说说其中的故事。

    安喜门,如今已仿造建成(如图),该工程于2010年动工,2012年年底竣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偃师人)题“安喜门”3个字。

    一    “安喜门”寄托着

    洛阳人的希望

    安喜门,在洛阳所有城门中显得最喜气。但有网民说:啥名字不能起呀!偏偏叫什么“安息门”,若把音念转了,可真难听。

    其实,古人为城门起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按方位起名的,有按城门内街区功能起名的,有寄托某种希望的——安喜门属于最后一种。

    隋炀帝建洛阳城时,在外城北墙上开了两个城门,东边的叫“喜宁门”,西边的叫“徽安门”。到了唐代,“喜宁门”被改动了一个字,变成了“安喜门”。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城门用字不是“安”,就是“宁”,要的就是“安宁”两个字。

    为啥非要“安宁”两个字呢?因为洛阳北门外太不安宁了。

    在古代战役中,敌军基本上都从北门攻入。即使到了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洛阳,北关城楼以及东车站一带遭受的轰炸也最多。洛阳人都希望北门安宁,都希望这里不再有血腥,都希望这里带点儿喜庆气儿——这就是“安喜门”的寓意之一。

    洛阳北门外自古就是送葬之路。“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这是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写的《北邙行》,从诗中能够看出,邙山早已是洛阳人的坟地——人死了,出北门,上邙山,这是必然。诗歌开头便点出“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而且“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还有更多的人等着走北门——想一想,这是多么悲哀,又是多么无奈!

    所以,洛阳人喜欢东门、南门,不喜欢北门、西门。

    西门外一度是刑场,而北门则是入葬邙山必经之路,旧时老城小北门专设“魂门”,城内人死了,出魂方向是邙山,这个门是专让“魂”走动的。

    每年过“鬼节”,“魂门”很热闹,一路看过去——纸灰飞作白蝴蝶,一片凄迷景象。

    安喜门要打破这种凄迷,才嵌入“安”与“喜”,蕴含希望,寄存希冀,这是可以理解的。

    二    明代曾改“安喜门”为“拱辰门”

    那么,现在仿建的安喜门,与历史上的安喜门是一回事吗?

    不是!刚刚修复的安喜门与隋唐安喜门不是一回事。隋唐安喜门的位置,不在今天这个城门位置上,还要靠北、靠东。也就是说,现在修复的安喜门,根本不在隋唐安喜门原址上,只是沿用了“安喜门”的城楼名称。

    那是不是说:今天仿建的安喜门就错了呢?

    也不是,要弄清这个问题,得从金元老城四个城门说起。

    史料表明,洛阳至北宋末,陪都地位丧失,金人来到洛阳后,先毁城,再建城,但仅把洛阳作为“河南府”规格来建城,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南迁汴京后,于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8月,才将洛阳升格为中京,改河南府为金昌府,领九县四镇。

    洛阳历经战乱,此时宫阙损毁,举目荒芜。从金朝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始,才重新在废墟上筑城。新中京城“东据瀍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仅一里。”所谓“东城”仅是隋唐洛阳城中的一座小城,金代的这次筑城,竟有两段城墙与隋唐东城城墙“重叠”,这说明金筑洛阳城面积甚小,只是在隋唐东都城东北部新建一小城,面积约合隋唐洛阳东都城的十几分之一。

    元末,农民起义频仍,中原战争不断,洛阳城池再遭损毁。元亡后明朝建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命明威将军陆龄重筑洛阳城,并修建城墙城门,城建成后呈正方形,边长约为1400米,城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比金元洛阳城有所延展。

    明朝建的洛阳城,有突出变化——城墙包砖了!

    此前历代,包括唐代,洛阳城墙皆为土筑,陆龄却令人将原来的土城墙全部包砌青砖,城墙绕城一圈,周围8里345步,墙高4丈,壕(护城河)深5丈,阔3丈。他还在城墙上开了4个门:东曰建春门,西曰丽景门,南曰长夏门,北曰安喜门。 城门构件齐全,上建阙楼,外筑月城,环城设39座敌台,城防坚固。

    200年后,到了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河南地方官杨俊民又对城墙和城门大加修葺,修好之后,改城门名,四门名称分别为东“长春门”,西“瑞光门”,南“熏风门”,北“拱辰门”。崇祯末年,又在城外筑一道墙,高1.3丈,宽1丈,周长33里,以固城防。

    三    李自成起义军从北门攻入城内

    无论隋唐还是明清,在历代战役中,攻城者总从北门进入,这种事又被李自成复制了一次。

    李自成兵临洛阳是在公元1641年春节。当年洛阳城防坚固,李自成的部队伤亡很大,到正月二十早晨,他们用炮火轰掉了东、西、南三座城门楼,但北城楼依然挺立。那天上午,起义军集中炮火猛轰北门。至午,北门告急,城内急调东门、西门、南门军士支援北门。城外冒死攻城,城内拼死反击,到傍晚城还未破,起义军停止进攻。守军集结,由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率领知府、巡抚、官吏,到北城门慰问军民,送来饭菜和御寒衣物。

    入夜后,洛阳人不敢睡觉。起义军在北门外高喊:“洛阳城保不住了,闯王来了有田种!快开城门吧!”一直喊到三更,守城军士人心惶惶。几个军官悄悄商量:“看来洛阳难保,平时上面总克扣军饷,咱们干脆反了吧!”北门守军于是把当官的绑了,登城高喊:“我们反了!让闯王进城吧!为表明真心,现在放火烧城门楼!”

    北门城楼开始起火,李自成起义军从北门杀入。

    这是明清交替时的一战。到了清代,洛阳城没有扩建,但历任知府、知县都修缮城墙、城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至六年(公元1649年),地方官又利用拆下的福王府的废砖,修砌加固了四面城墙,建造了城楼。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以后,又重修四面城门楼,并改城门名称:东为“迎恩门”,西为“方安门”,南为“望涂门”,北为“长庆门”。城内开通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形成十字街,并划分出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隅,从而形成了四关、四隅、四城门、四条街的老城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