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我市旅游标准化工作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游客总体评价满意占81.6%、基本满意占17.8%,不满意占0.6%。其中,娱乐行业满意度最高,餐饮(店)满意度最低。(见本报昨日A05版报道)
送孩子到学校时,不少家长习惯跟老师聊上几句,比如“多管教、多批评”。不求夸而求批,这是为啥?原因很简单,孩子要进步,不能缺批评。
我市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游客满意度调查,从反馈结果上看,游客对洛阳的厚爱与肯定是明显的。但笔者以为,相较于“满意”来讲,0.6%的“不满意”更珍贵,而17.8%的“基本满意”反映的问题同样重要。
不要说外地游客,就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对洛阳旅游方面也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景区停车难,公厕卫生状况不佳,餐馆不够清洁,导游服务难言完善,这些都亟待改进。从这个角度讲,不能让“不满意”的声音沉下去。
爱听好话,这是人之常情。有时候,中肯的赞美是一种鼓励,有助于人们积累信心,但出于客套的赞美,对工作也好,对个人成长也罢,就不是啥好事了。
没有批评,一些问题就会被隐藏,就会成为前进的阻碍。那些乐于接受批评的人善于把批评当动力,不断地改进不足,从而变得出色。因此,如果身边常有这种善意的批评来帮助我们反省,那实在是种幸运。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听得进批评。有些单位名义上征集意见,实际上设置一些框框,比如把问卷设置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甚至把“不满意”替换成“其他”,这样当然收集不到“批评声”了。
屏蔽批评不等于不存在批评。对“不满意”保持宽容,甚至听得进尖锐的批评,从中吸取经验、弥补缺陷、改进不足,这不仅是一种度量与智慧,更是促进工作的灵丹妙药。
当然,旅游部门的努力不能止于调查问卷。0.6%的“不满意”中,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个性问题,游客不满意的真正原因在哪里,都要尽可能地摸清楚,继而采取措施及时改进,才有可能成就洛阳旅游的“百分之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