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非与杨春风(右)在加德满都的合影 |
| 杨春风(右)的旧照 (本版图片由余非提供) |
|
核心提示
“长夜难眠,肝肠寸断,老杨一路走好,到天堂也别忘了我的思念……”24日凌晨3时许,余非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前一日,我国民间登山家杨春风、饶剑锋在巴基斯坦遭恐怖袭击不幸遇难。听到噩耗,这个成功征服过珠峰的汉子大哭了一夜。
事件
巴基斯坦恐怖袭击,致两名中国人遇难
“没想到,高山和雪崩没有挡住他们攀登的脚步,恐怖袭击却让他们倒在了追逐梦想的路上……”昨日,说起杨春风和饶剑锋不幸遇难的消息,余非情绪十分低落。
23日凌晨,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地区发生的一起惨剧引发全球关注。
据《钱江晚报》报道,该国一伙塔利班武装人员,突然袭击了位于该地区海拔大约4200米的南珈帕尔巴特峰大本营,他们将营地里熟睡的登山者叫醒,一一赶出枪杀。经巴基斯坦警方确认,此次枪击事件导致多人遇难,其中两人为来自中国的登山者。
23日上午,余非在手机微信上看到了登山圈内好友转发的这条新闻。“老杨不会出事吧?”一种不祥之感涌上余非心头。
杨春风是国内顶尖的民间登山高手,曾两次登顶珠峰,还征服过最危险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同时,他也是余非的好友。余非知道,他最近正和队友在喜马拉雅山西麓的南珈帕尔巴特峰下,准备向这座世界第九高峰发起冲击。
看完新闻,余非给杨春风在成都的助手打了个电话。电话那边,助手已泣不成声。不祥的预感竟是真的!电话还没挂断,余非已哭出了声。之后,他在家里对着妻子痛哭起来。
追忆
余非登珠峰时,杨春风是坐镇大本营的指挥
尼泊尔当地时间5月19日6时33分,余非成为第一个完成登顶珠峰壮举的洛阳人。很多人不知道,在余非艰难跋涉的这几天,在山下的珠峰大本营里,有个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为他坐镇指挥。
今年5月,杨春风刚刚完成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的攀登,随即就乘直升机飞赴珠峰南坡大本营。地球上一共有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从2000年至今,算上这座马卡鲁峰,杨春风已经征服11座,在国内民间登山者中,这是一个纪录。
杨春风急着赶到珠峰大本营,是为了见正在为冲顶珠峰作最后准备的余非及其队友。他担任着这支10人登山队的领队。
雪域高原上瞬息万变的天气,直接影响登顶的成败,也决定着攀登者的生死。余非所在的登山队,花重金从瑞士专业公司买来天气预报信息,准确率很高,但为了保障队员的安全,杨春风对天气的分析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余非说:“明明大家都觉得天气状况已经适合出发了,可老杨依旧不厌其烦地给急于冲顶的队员做思想工作,让大家再等等。”
5月15日,经过对天气的周密分析,余非及其队友从珠峰南坡大本营出发,比原计划晚了两天。最终,全队有9人成功登顶,成为今年春季珠峰大本营里世界各地几十支登山队中成功率最高的队伍,且无一人发生冻伤。而早他们两天出发的各支队伍无一成功。
“我们的成功,充分展现了老杨高超的指挥能力!”余非说。
心痛
一句“保持联系”,
竟是诀别的话语
余非和杨春风相识于2009年6月。当时,余非参加新疆境内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攀登活动。组织这次活动的高山探险公司的总经理正是杨春风。
余非还记得,当时,杨春风在办公室里给他泡了一杯普洱茶,两人边饮边聊。余非和杨春风年龄相仿,性情相投,顿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当年7月,在结束慕士塔格峰攀登后,余非转战西藏,准备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西部无人区。在拉萨,余非又与正准备带队赴尼泊尔攀登世界第八高峰马纳斯鲁峰的杨春风相遇了。
“那时我们俩就相约,以后我出去登山就跟着他。”余非说,“立此约不是因为看老杨的名气大、经验丰富,而是冲着他低调、沉稳的待人态度。”
今年5月从珠峰南坡登顶成功后,余非和杨春风是登山队里最后离开尼泊尔的两个人。他们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多待了几天,白天出去逛,晚上就在所住的院子里长谈。
“老杨陪我去集市,帮我挑选我喜欢的棉麻质地的尼泊尔民族服装。我不懂英文,也不懂尼泊尔语,他给我当翻译,还帮我砍价。”余非说,后来两人坐同一架班机回到成都,他还在杨春风的公司借住了几天。之后,他要离开了,去机场时,杨春风帮他把行李提到车上。上车前,两人拥抱道别,余非最后说了一句:“保持联系。”没想到,这竟是诀别的话语!
传承
坚持下去,
让老杨看到我在雪山上留下的每个足迹
余非说,杨春风比较瘦,戴着高度近视镜,性格低调内敛,和很多登山家体格健壮的形象大相径庭,不过这个人体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14座”,意指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14座高峰,这是很多登山家的最高目标。余非说,杨春风身边许多朋友都知道他的宏愿,就是在2015年前达到攀登“14座”的目标。达到目标后,杨春风想建一所自己的登山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的登山人才。
“他离梦想的‘14座’那么近了,却最终倒在了攀登的路上!”余非说,杨春风有句名言“登山可能会送命,但我还得去”。
余非说,杨春风和饶剑锋两位民间登山家的突然离去,是中国民间攀登事业的巨大损失,他和国内众多登山爱好者一样,会将他们的精神和遗愿传承下去。“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相信老杨的在天之灵能看到我在雪山上留下的每个足迹。”余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