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8日在南海“蛟龙海山”区下潜,这次下潜主要进行了长基线定位系统测试。
28日上午8时51分,“蛟龙”号被布放至水中,8时55分“蛟龙”号注入完毕后开始下潜。大约2小时后,潜水器抵达3900多米深的海底。水下作业约4个小时后,潜水器抛载上浮。16时40分左右,潜水器出现在母船右前方。
“到达海底后,我驾驶潜水器跑了一个‘口’字形,主要目的是测试潜水器长基线定位系统。”担任主驾驶的中船重工集团702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说,“本来计划还要到‘蛟龙海山’上取样,但由于作业时间有限,因此还未航行至海山上就到了抛载时间。”
这是“蛟龙”号在这个海区首次下潜,下潜人员中还有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潜水器同时带回了一份海底水样。
按计划,“蛟龙”号将在“蛟龙海山”区下潜4次,机动下潜1次,后续几个潜次将视情况继续搭载科学家下潜,进行海底实际观察、取样和海底地形调查等。
6月17日至20日,“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连续进行了4次下潜作业,分别搭载了3位科学家下潜,并取得了大量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