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9版)
6 舍命保国,家境富足的他们走上从军路
据董金斗介绍,他的父亲董元祥出生于洛阳“老城八大家”之一的老城董家,祖父董子温,字玉润,民国时期,曾任洛阳瓷器同业商会理事长、洛阳商会会长,家境富足;而黄镇东一家,民国时期也曾是地主,吃穿不愁。
洛阳晚报记者问黄镇东老人:“当年你们家境都不错,为何一定要从军,走上抗日战场?”
“日本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部队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就和他们打,拼了命也要和日本人打!”黄镇东的话语中透出那个年代愤而从军、奋起抗战的一代年轻人最真实的想法。
谈话间,黄镇东由于情绪激动,咳嗽不已,大口大口地喘气。董金斗连忙从自己的背包中,拿出一盒自家制作的洛阳风味梨膏糖,掰下一块,对老人说:“含一片,一会儿就好了。”
老人端详着梨膏糖,有点迟疑。董金斗对老人的儿子黄先奎说:“这种梨膏糖,是洛阳地方风味小吃,我们家有家传的配方。新中国成立前,每年我们董家祭祖,都要免费给附近老人们发放,我给老人带来一大包呢。你弄点水,化开一块,让老人服下,止咳最灵了。”
7 一张表格,披露董元祥老人的从军经历
返回洛阳的路上,董金斗仍然有点郁闷:合肥之行,没有了解到父亲当年的更多情况。
洛阳晚报记者建议:董元祥老人是个知识分子,又在美国留过学,应该会留下一些文字性的东西。能不能到老人的遗物中再找一找,也许会有发现。
“找到了,找到父亲的从军经历了!”7月2日上午,董金斗兴奋地给洛阳晚报记者打来电话。
洛阳晚报记者和网友“失败的匈奴”很快赶到董金斗家里,董金斗拿着一张纸,兴奋地挥舞着。
原来,董元祥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作了一张表格,记述了自己的经历。
董金斗回忆说,父亲董元祥生前说,他作为汽车兵,参加过打通滇缅公路的战役。在运送物资时,他左肋被日军流弹击中。
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条件非常艰苦。董元祥生前说,作为汽车兵,他长期来往于印度、缅甸之间,那里蚊子很多,一旦被叮了,很容易患疟疾,幸好当年配备了蚊帐;在印缅边界驻扎时,部队常发现哨兵失踪,当时长官以为哨兵开小差了,谁知道稍后一次行军时,在路上看到一条被日军飞机轰炸而死的大蟒,大蟒的肚子已被炸烂,里面有12个远征军士兵的钢盔,原来这些哨兵被大蟒吃了……
探寻黄埔老兵的抗战历史,我们的心情时时为之振奋,我们不由得想起,告别合肥老兵黄镇东时的情景。
“你们年轻人,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你们都要争气,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告别时,黄振东老人紧紧攥住洛阳晚报记者的手,一字一句地叮嘱道。
董元祥的部分从军经历
●
1944年6月,董元祥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参加驻印军,先到印度蓝姆伽的美国陆军总部汽车学校当一名汽车兵,当时的负责人是美军的毛士瑞上校。
●
1944年9月,董元祥被驻印军选派到美国匹兹堡军事学院辎重科学习,军衔是少尉,当时的校长是纳尔逊上校。
● 1945年,董元祥回到印度雷多,成为中国驻印军暂编汽车第一团三营七连上尉。
●
1947年,董元祥在洛阳驻军——青年军206师,被师长邱行湘委任为机械化联合作战少校参谋。1949年7月,他在国民党军队后勤部第七补给区车队服役,后随部队起义。
相关链接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
抗日战争初期,黄埔军校共设立9所分校。第七分校是在西北军官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的,于1938年在陕西凤翔正式成立,主任为胡宗南,后迁至西安。第七分校是国民党军事集团中最大的军事院校之一,从15期至21期共培养毕业生2万余人,此外还有军官训练班、军官教育队、政工干部训练班、补训大队等毕业生约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