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某某瘦得手上的皮肤都皱了 |
|
核心提示
在兰州街头裸奔的洛阳籍女子刘某某,来自怎样的家庭?为何在兰州流浪?靠什么为生?为什么裸奔?在从洛阳前往兰州的路上,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昨日,我们终于有机会从当事人口中得到一些答案。
1 她一下子就听出了家乡话
当穿着粉红色病服的刘某某出现在走廊上时,我们很难把她和“裸奔”一词联系起来。
坐在病床上,刘某某很安静,从瘦得皮包骨头的双手可以看出:她流浪了很长时间。
为了消除她的紧张感,在谈话之前,我们特意递了一瓶矿泉水给她。接过水后,她还说了声:“谢谢!”
“大姐,你能听出来我是哪儿哩人吗?”洛阳晚报记者用洛阳话发问。
“能,你是洛阳人。”她马上就听出了乡音,用地道的洛阳话回答。
2 与女儿拌嘴后,她外出打工
刘某某说,她曾是王城公园附近某公司的一名喷漆工,45岁就退休了,身份证上登记的是她娘家的地址。
刘某某的丈夫在涧西区某厂矿工作,两人十几年前就离婚了。女儿已经20岁了,一直跟着她在涧西租房子住。
今年2月下旬的一天,和女儿拌嘴后,刘某某一气之下坐火车到郑州找工作。
“给别人刷了两天房子后就没活干了,我打算回洛阳,可是在火车上我睡着了,醒来一看,车已经到三门峡了。”刘某某说,她当时找列车员理论,可是没有用。当车到达甘肃陇西站时,列车员让她下车。刘某某没想到,痛苦的流浪生活从她走下火车的那一刻开始了。
3 辗转来到兰州,靠捡饮料瓶生活
“身上带的钱刚够吃饭,我就住在街头,钱花完了就捡饮料瓶卖钱。”刘某某说,在陇西待了半个月后,她又到了陕西渭南,之后再次返回陇西。
其间,刘某某一直靠捡饮料瓶为生。运气好时,她一天能有20多块钱的收入,刚开始只能吃馒头,到后来吃上了面条、米饭。
在陇西,刘某某看到许多大巴车都是开往兰州的,她向周围人打听:“兰州好不好?”当得知那是个省会城市后,她便用攒下来的钱买了张车票,到了兰州。
4 感谢送衣为她遮羞的好心人
当时已经是5月底了,刘某某再也不用裹着厚厚的棉衣睡觉了。
她白天捡瓶子,晚上睡在路边的门面房下,日子过得“还不错”。
饮料瓶是她的“风向标”,哪儿有瓶子她就去哪儿,哪儿瓶子多她在哪儿“住”的时间就长。慢慢地,刘某某在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甸子街一带发现了“富矿”,那里瓶子又多又好捡。
对于裸奔之事,我们一直没好意思提及。当我们终于很委婉地把问题问出来后,刘某某只说了句“是有原因的”,便不再说话。反而,对于好心人的帮助,她心存感激。
“当时有好几个人上去劝我,还有人打110,有位大妈回家拿来了一套衣服给我遮羞。”刘某某说,还有附近的商户拿了一块干净的毛巾,端了一盆清水,帮她擦身洗脸。
“很感谢他们,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帮我。”说这句话时,刘某某的表情略显严肃。
其实,事实并不像之前报道的那样,裸奔了十几天。7月2日是她被逼无奈的“第一次”。
在聊天临近结束时,我们问刘某某:“你想回家吗?”
“想!想!带我回去吧。”她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们说。
5 医生:叙述内容不排除有想象的成分
刘某某知道自己现在身处兰州,知道自己家在洛阳,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为什么她不回家呢?听完这个问题,刘某某想了想说:“车费一直没凑够。”
在与我们的对话中,无论她的逻辑思维还是表达能力,都与正常人没太大差别,只是面部表情有点儿怪异。
我们不禁怀疑:她到底有没有病?
“她确实有精神疾病。”随行的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潘惠萍解释,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疾病,不能单单从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这两方面来看,还要测试这个人的认知活动、情感反应等。
潘惠萍从专业的角度向我们解释了刘某某的一系列“不正常”反应:说话的内容没有中心思想;思维是跳跃式的;句与句之间没有相关性,整体内容前后矛盾。
“从她提到家庭和亲人时的表情来看,她的情感反应也不协调。”潘惠萍说,刘某某在外流浪近半年,她不想办法回家,不和家人联系,不向有关部门求助,这都足以证明她有精神疾病。
至于刘某某所叙述的流浪遭遇,潘惠萍判断,有一部分内容可能是她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出来的,需要等她恢复一段时间后再询问她,看前后说法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