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同一地铁,两个城市,两种态度——日前,杭州地铁对“纳凉族”采取强硬的拒绝措施,甚至干脆关闭站厅层空调以使其离开。对此,上海地铁运营方向记者表示,上海地铁不会效仿这一做法。上海地铁方面表示,可以理解“纳凉族”的做法,只要其不影响运营、不占用进出口等通道,上海地铁不会拒绝他们入内。(7月23日新民网)
不少人觉得在地铁纳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有开发商打出“背靠地铁好纳凉”的口号。地铁该不该开门接受“纳凉族”呢?有人说,这是一个考验公共场所胸怀与情怀的命题,提出“地铁纳凉、宽容为上”的诉求。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一者,地铁不像大型商场,前者强调流通性,后者强调包容性。从地铁站等设施的设计上看,其宽敞而体量巨大的设计,就是为了地铁内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而预留的应急通道。二者,即便在国外,地铁站中很少会看到大量滞留人群,哪怕是流浪者,工作人员也会劝离。道理不复杂,因为在“宽容”之上的,还有更重要的“安全”。
地铁站的纳凉之争,或者各有说法,但问题的实质,其实指向一个问题:公共纳凉服务哪里去了?自古成语有言,“世态炎凉”,越是寒冷或极热的天气,越是能考验人与城的良心。说良心,其实是把权力问题庸俗化了,就像城管不能拿秤砣砸人是底线而不是良心一样,为市民提供纳凉的好去处,防止底层民众被热晕乃至热死,这是需要财政出力、制度出手的公共命题。
高温津贴不是人人都能领到的。地方部门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高、低温公共服务预警机制,在一定的高温或低温天气里,及时配套启动公共纳凉或“救暖”服务;二是拿出一部分修缮豪华公厕或面子工程的财政资金,或者拿出5年内被禁止修建楼堂馆所的预算,为公共纳凉点等硬件设施建设添砖加瓦。其实,行政服务大厅等公共服务部门如果都能增加些纳凉服务,公众何须在要不要去地铁纳凉这事儿上纠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