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说洛阳话,这样说恐怕有很多人不相信。
《论语·述而》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里的“子”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但他在讲课、写奏章以及正式的人际交往中不讲山东话,说的都是雅言。
那么,什么是雅言?通俗地讲,雅言就是周时的“普通话”。那时的人天南地北,语言各异,面见天子时,得用一种标准语言,这就是雅言。在古汉语中,雅通夏,所谓雅言其实就是夏言,是夏朝一直延续下来的语言。
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先生和中国社科院的郑张尚芳先生都认为,雅言就是洛阳话,这很有道理。你想想,夏的首都在哪儿?不就在咱洛阳的二里头吗?周朝八百年历史,光东周就占了五百多年,东周的都城在哪儿?还是咱洛阳,你说这雅言不是洛阳话又会是什么?
中原人向来自大,作家王蒙曾讲过一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到洛阳,洛阳人说:当时讨论国语的时候,候选的一个是北京话,一个是洛阳话,结果洛阳话就差一票落选。言之凿凿,不由得人不信。
后来,王蒙到了陕西,陕西人也跟他说:当时选国语,一个是北京话,一个是陕西话,我们陕西话就差一票没被选上。
王蒙和他的伙伴都惊呆了。据说广东也有粤语只差一票的传闻。这传闻一多,便只能当笑话听了。
试想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孔子,在教书育人以及上朝面君时,操着一口标准的洛阳话,那是什么感觉?身为洛阳人,有没有些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