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1版:河 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导读
谁批准古人去游泳
孔子也说洛阳话
走进“历史之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8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娜说河洛】
“古人度夏趣多多”之三
谁批准古人去游泳
□记者 张丽娜
    近日,全国多地进入“烧烤”状态,马路“烤肉”“烤鱼”不算新鲜了,上海还有10余人因中暑告别了这个世界,吓得网友惊呼白天不出门,打地洞避暑。

    有一个洛阳妞看了本栏的文章,怯怯地发问:古代是不是比现在凉快?古人夏天是躲在屋里,还是去游泳?

    你若沿着老城东、西大街走一遭,大抵能找到答案。这两条街尚保留着不少旧民居,砖木结构,灰瓦覆顶,挑檐上卧着小兽,多半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民主街十字路口附近有一处四五进深的老宅,院里有一棵高大的石榴树,葡萄架上硕果累累;屋内挑高的房梁,“架空”了艳阳的热度,穿堂风阵阵,使人凉意顿生。这样的房子,是不需要空调的。

    在河洛乡野间,有更为实用的避暑方法,那就是打井。秦汉时期,普通人家常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物置于篮中,用绳索吊于井下保存。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一室之中开七井……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是大户人家的手笔,小门小户的有一口井就不错了。通常是村民集资打一口井,全村人共用。

    伊滨区李村镇八旬老太太素娥说,她爷爷小时候常和家人在青砖地上铺上凉席,边摇蒲扇边聊天儿。她老爷(爷爷的父亲)将西瓜从冒着寒气的井水中取出来,家人分食之。现在的洛阳周边尚有不少村落保留着这一习俗:吃罢黄昏饭,来一个“冰镇西瓜”,之后卷着凉席,举家到房顶上纳凉。

    有条件的人家,还会造个土冰箱。据《周礼》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河洛大地的先人们就发明了储藏食品的“冰鉴”。它形如瓮或盆,将饮料或食物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盖上盖子,不多时便可制成冷饮。

    知识分子避暑的法子更多。曹操父子曾“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邀来一帮文人,消暑吟诗作赋。

    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是另一佐证。谁也不会在大冷天里跑到山顶上晚眺,夏日黄昏,登高俯瞰洛阳城,那才叫怡情。自唐代起,上邙山纳凉便是文化人推崇的风尚。或许古人也会弄个烧烤啥的,不得而知。

    惜乎王孙贵族均想“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致使北邙山上多墓葬,渐无卧牛之地,今人便不再“邙山晚眺”了——阴风阵阵,虽凉快,却也胆寒。

    其他诸如游泳、钓鱼、品茶,从古到今,一以贯之。

    前日,我在老城见一黄毛小儿,赤身裸体,拖着木椅往洛河边走,他奶奶紧随其后,曰:此孙生于洛河边,天生好水性。小儿的生母斜刺里杀出来,拦腰抱起孩子:没见新闻上说8岁的孩子溺水死了?快回家!

    站在东大街上,我回望西大街,浮生若梦。老城改造近在眼前,不管人们愿不愿意,久远的习俗已经悄悄地发生变化,古老的文明终将被新的文明取代。我们与其慨叹全球变暖、世风不古,不如选择相信:一种美坍塌了,会有另一种美诞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