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1版:河 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导读
走进“历史之门”
洛阳,最早的中国
“糊名易书”也防不住作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8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娜说河洛】
古人也为“高考”狂之二
“糊名易书”也防不住作弊
□记者 张丽娜
    连升三级

    (资料图片)

    听说陕西师范大学有一个好传统:寄给新生的录取通知书,都是教授亲笔书写的。这个富有人情味的举动,不但令人感动、值得借鉴,也可与古时比照。

    当年科考,考官们也会使唤毛笔亲手“招呼”每一名考生,但不是为了彰显人文精神,而是为了防止作弊。

    我们还是从“洛阳最后一个举人”林东郊的科考试卷说开去。这张卷子的原版下落不明,但“克隆版”现在洛阳藏书家晁会元手里。

    科举制度自隋唐诞生起,虽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奈何舞弊之风日盛,如京剧《连升三级》讽刺的那样,街头无赖竟能混成新科状元,实在令求贤若渴之明主头疼。

    为了刹住歪风,历代统治者都在想方设法堵漏洞。从宋明开始,“糊名易书”法流行,清廷将其发扬光大——

    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誊录生。誊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誊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誊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

    晁会元进行过研究:原始试卷用墨书写,称墨卷;誊写卷用朱砂书写,称朱卷;阅卷官用黑笔改卷。

    这跟现在的高考刚好相反,大概因为朱砂价高而墨水价廉,所以现在的高考省略了誊抄程序;也可能是为了与封建制度彻底划清界限——你是红色答题卷黑色批语,我偏跟你调个个儿!

    朱卷批改之后,刻版印刷,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当地备案,一份呈交朝廷。晁会元保存的卷子,就是刻版印刷的这一版。

    “糊名易书”之法,意在防范考生、考官勾结作弊,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是起到应有作用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到底还是有手眼通天的人钻空子。

    咸丰皇帝登基之初,御史孟传金上奏揭发:“中式举人平龄朱(卷与)墨(卷)不符,物议沸腾,请特行复试。”经查,平龄的墨卷中有7处错误,同考官邹石麟在其朱卷中“帮”他改了过来。又查出有问题的试卷50份,广东肇庆人罗鸿绎通过同乡走后门,向同考官蒲安递“条子”,约定在考卷上做暗号。

    皇帝动怒,4人被处死,7人被革职,有90余人受到牵连。此案与顺治十四年的顺天、江南乡试案,被并称为清代两大科场弊案。

    现代高考有没有人作弊?今年高考第一天,山西省无线电管理机关就在全省范围内发现各类无线电作弊信号10个。

    这是个吊诡的命题。某些时候,我们只能在发现问题后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概率学而言,虽能在大范围内杜绝舞弊行为,但难保会有漏网之鱼。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关系网可钻,命运网无常。高考作弊成功,不等于人生作弊成功。今天你骗了众人,上了大学,明天你能力不够,找不着工作,老板可不会看你脸色;今天你偷了别人的业绩,明天被诋毁的可能就是你;今天你骗了人家的感情,明天就可能为对方的背叛埋单。

    是为骗人容易骗己难也。

    这社会,拼爹、拼妈都拼不了一生,到底还是要拼实力的,李双江父子的狼狈相就说明了这一点。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