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5版:洛阳·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那一幕,时常进入我的梦境”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8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我们身边的‘一九四二’”系列报道
79岁的章保兴老人曾亲眼目睹了1942年饥民逃荒的惨状
“那一幕,时常进入我的梦境”
□记者 程奇
    ■编者按 昨日,本报推出的《一九四二,疮痍莫过眼神》影像特刊,在读者中引发关注热潮。众多“一九四二”的亲历者和灾民后代,纷纷致电本报称,似曾相识,令人震撼。

    今日起,本报依据“一九四二”亲历者或灾民后代的口述,推出纪实性专栏——“我们身边的‘一九四二’”系列报道,敬请读者持续关注,并不吝提供素材。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启迪未来。

    本栏目热线电话:15194553610、66778866

    “1942年,我只有8岁。我看到一只野狗,叼了个死人头跑过来——这惨烈的一幕,时常进入我的梦境。”

    昨日,一大早,家住瀍河东通巷的章保兴老人就打来电话。洛阳晚报记者迅速赶去东通巷采访。

    1 逃荒惨状,他亲眼见证

    章保兴老人1934出生,今年79岁,是市24中退休教师。戴着老花镜,一遍一遍地翻阅本报影像特刊,章保兴神情激动地说:“一点不错,当时就是这个样子。这一幕幕,我都亲眼见过。”

    章保兴老人的父亲章宪尧,原是山东人,1923年就来到洛阳,在当时的洛阳车站(今天的东车站)对面的东新安街100号,开办“大金台旅社”,在当时这是洛阳很高档的旅社,三进的院子,经营很正规,不是书寓。章保兴从小跟着父亲,在东车站一带居住,亲眼目睹了1942年饥民逃荒惨状。

    “听父亲说,饥荒发生前,先发生了蝗灾,遮天蔽日。”章保兴说,“1942年、1943年,大批大批的饥民拥入洛阳,大多聚集在龙泉东沟、龙泉西沟、烧沟等城市周边,他们在当地挖窑洞居住,四处乞讨,盼着能乘坐火车,逃荒到陕西一带。”

    2 拿着刀乞讨,讨不来就划自己胳膊

    1942年冬,洛阳灾民最多。章保兴回忆说,当时,大批大批的灾民,在东车站一带,以乞讨为生。

    饥民的乞讨办法,五花八门。有妇女抱着孩子,跪在商家门口,乞求给一点吃的。有人沿街唱“莲花落”,如果商家给钱,他们就唱“掌柜哩,大发财,一年四季好买卖”;如果不给钱,他们就唱“掌柜哩,送棺材,一头宽、一头窄……”

    在东新安街和南新安街交叉口,有壮年饥民带着一家老少,光着脊梁,用菜刀的平面,往自己胸脯使劲拍打,拍得胸脯血淋淋的,就是希望大家可怜他们,给点吃的;有的老年饥民的乞讨方式更吓人,直接拿着刀子乞讨,如果您不给吃的,他就往自己胳膊上划一刀,再不给接着划,鲜血淋漓;您看着不忍心,给他半个馒头,他就满意地离开……

    今天的九龙台街,在当时叫“九龙台沟”,那里聚集了大量乞丐。每天早上,九龙台沟都有饥民饿死,一具一具的尸体,看起来很吓人。

    一天早上,章保兴和几个小伙伴,在当时人烟稀少的“三窑”(今天的西闸口街)一带,逮蚂蚱玩儿。当他们来到今天的西闸口街铁路涵洞北侧时,看到一只野狗,嘴里叼着一个死人头,沿路跑了过来。“当时我们都小,都给吓哭了,我们扭头就跑。直到现在,这惨状的一幕,还时常进入我的梦境。”章保兴说。

    3 自发舍粥,洛阳商家踊跃赈灾

    面对蜂拥而至的灾民,古道热肠的洛阳人没有冷眼旁观,也没等政府统一救济,各个商家自发组织舍粥,让灾民充饥。

    “当时,只要稍有点规模的商家,都在各自店面门口舍粥,个个不甘人后。大金台旅社,每天用小米或玉米面,熬出一大锅粥,很稠,比今天的浆糊稍稀一点,让灾民排队领取。”章保兴说。

    原《拖拉机报》退休编辑郭林森先生,他家当时在东新安街1号开办“国际饭馆”,也在店门口舍粥。“商家踊跃舍粥,一方面是同情灾民,为他们雪中送炭;另一方面也是自保,怕灾民闹事,让自家生意做不成。”

    章保兴说,“豫剧五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女士,当时也在洛阳演出,她在洛阳北关开设粥棚,赈济灾民。常香玉在洛阳期间,不但赈灾,而且修路、修桥,在洛阳赢得慈善美名。

    民间积极赈灾,这与当地国民政府的不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