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飞行员 (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1932年在洛阳召开的国难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军制改革议案。其中,关于组建航空学校、壮大空军的若干议案,直接促成了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简称“中航洛阳分校”)的建立。
作为国民政府空军规划的总根据地,洛阳为抗战时期的空军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也在中国空军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 国难会议《航空救国案》促中航洛阳分校成立
1932年4月,日军炮口直逼南京城。
在行都洛阳的国难会议会场里,人才济济,商讨共度国难之对策。
“抗战救国!”“御侮自强!”这是与会会员的一致呼声。一份份议案从会员手中递交至会议主席团,大家希望,群策群力,能力挽狂澜于民族危亡关头。
“吾国国防设备弱点甚多,有应改革者,有应扩张者。然权其先后缓急,欲求轻而易举,费省而收效较大者,莫如先谋空军之扩张……”辛亥革命元老宋渊源、知名学者马寅初等13人联名提交了《航空救国案》,建议把“空军扩张”放在国民政府国防建设的首位。
《航空救国案》列举了依靠空军救国的10大纲要,提出应扩大航空学校的招生规模,并令各省市于4个月内筹设航空学校,以造就航空人才。中央及各省市均于一年内筹设飞机制造厂。长江沿岸与河南、山西、陕西、湖南等省各组建3个中队以上空军等等。
洛阳作为河南的主要城市,又是国民政府的行都所在,航空救国责任日益加重。
1932年9月,为培养空军人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1931年在南京成立的军政部航空学校扩大编制,迁往杭州,正式成立了中央航空学校,蒋介石担任校长。
因为洛阳距离前线较远,当时未受到日军威胁,可以补充可能随时会在战争中阵亡的飞行员缺额,国民党当局最终决定在洛阳创建航空学校。但受诸多因素限制,直到1934年冬,中央航空学校才在洛阳成立分校。
2 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亲自制订《飞机制造厂实施计划》
在国难会议上,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详细制订了一份《飞机制造厂实施计划》。根据计划,建设飞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制造厂“需要资本”共计2548万元,两厂计划年产飞机100架。
此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计划先在洛阳筹设大规模飞机制造厂1座,从修理飞机入手,逐渐扩大到制造飞机的翼身,到1934年有生产飞机150架至250架的能力;同时在洛阳筹设飞机发动机制造厂1座,到1934年全部完工后,每年有制造发动机约300台的能力。
只是这些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形势就发生了变化。随着国民政府迁回南京,抗战形势日益严峻,洛阳飞机制造厂不了了之。
3 国民政府规划空军,洛阳是总根据地
其实,洛阳与航空结缘,可追溯到1927年12月。时年,冯玉祥担任河南省主席,将西工兵营改名为“新柳营”,准备在这里建立航空学校,培养飞行员。
之后,推进空军建设一直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壮大空军的过程中,洛阳地位甚高,一度被定为国民党空军总根据地。
1931年,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制订了《空军作战防空计划》,决定以侦察航空队、战斗航空队、爆击航空队(也称“轰炸航空队”)3种空军作战组织形式来编制中国的航空队。当时的设想是,建设3种类型的航空队共36个中队,所需飞机405架。各类航空队在区域配置上,以洛阳为中心,重点配置于江西南昌、江苏句容等地。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由于日本海军航空兵在上海以及周边地区不断进行空袭,国民政府军事当局防空建设日益紧迫。
1932年1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6月,在美籍顾问裘伟特等人的帮助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订了《空军五年建设及防空计划》。
在这一计划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将全国划分为10个空防区,根据不同区域的重要程度分配兵力。兵力配置的重点是以南京为中心的苏、浙、皖区,以洛阳为中心的豫、鲁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粤、桂区等。以5年为周期建设的目标,是能够满足1000架飞机所需的飞行员2000人、机械人员2000人、军佐与技术人员4000人,在1932年和1933年两年内,在杭州、南京、北平、洛阳完成4所航空学校筹建的任务。
到了1933年7月,由于国民政府财力不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这个“五年计划”进行了调整。在重新制订的《空军1933-1936年建设计划及防日计划》中,洛阳被确立为空军总根据地。
根据该计划,到1936年拟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建设高级航空学校1所、初级分校2所,培养飞行员800余人;建设空军48队(16团),其中常备驱逐机21队飞机315架,侦察机9队飞机135架,轰炸机18队飞机180架,总计飞机630架;在南京、洛阳、广州分别建设航空制造厂各1座;将全国划分为5大军区,分别以南京、保定、西安、汉口、广州为根据地,其中洛阳为空军总根据地。
1935年6月,航空委员会在南京、上海、洛阳、南昌等国防要地分别设立空军总站。
4 中航洛阳分校是民国四大“航校”之一,就在关林附近
中航洛阳分校成立后,专门从事初级飞行教育。学员在完成学业之后,即转升杭州中央航空学校,继续中、高级阶段的训练。
据该校一名毕业生在回忆录中回忆,当时学校的训练机场就设在关林附近,与武圣相伴。学校同时开办了意大利顾问班和美国人班,分为甲班和乙班。
当时空军学校学生在校训练必读的两本教材,一本是德国的《德意志的红武士——厉秋芬男爵传》,另一本为美国人列根巴果原著的《血战飞行马戏团》。这俩人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雄级的空军王牌人物,早期的空军学生没有一人不读这两本书的。
重庆图书馆中民国图书书目信息印证了这一点。该馆收录的《德意志的红武士——厉秋芬男爵传》一书,出版信息显示为“1936年,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编印,王铭新翻译”。书的封面下方,有“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字样。
中航洛阳分校与中央航空学校、南昌航空机械学校、南京通光营房“侦察班”是国民政府4所专门培养航空人才的学校或机构。1938年1月,抗战形势严峻,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广州分校迁至广西柳州。抗战胜利后,中航洛阳分校在洛复课。1948年,随着国民党的败退,中央航空学校迁至台湾冈山,洛阳分校也不复存在。
从1934年到1948年,中央航空学校陆续在洛办校多年,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空军输送了大批航空人才,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空军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