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3版:河洛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怎么看“洛阳大叔”在纽约
“生态罚单”不能政府挨罚纳税人埋单
仅仅致敬是不够的
取款机里有冥币?
■微论撷英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9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洛浦听风
“生态罚单”不能政府挨罚纳税人埋单
□本报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新闻背景】今年上半年,陕西省环保部门共开出渭河流域水污染“生态罚单”1.4亿元,渭河干流沿线的宝鸡、西安等多地受到了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生态处罚”。(9月5日《法制日报》)

    “生态处罚”的依据,是2009年施行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其中第四十条规定: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制度。当月断面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指标的,由上游设区的市给予下游设区的市相应的水污染补偿资金。这在当时,不仅被看作该《办法》的一大亮点,而且被认为是地方法规开创性和试验性的新规。

    如今,这些水质污染超标的地方挨罚了,可谓说到做到,本身值得肯定;只不过,罚款用途似乎有点儿“微调”,不是“上游补偿下游”,而是主要用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群众饮水安全工程。众所周知,要让环保不被视为儿戏,对污染企业高额罚款是有效的治理手段之一。但是,当罚款的对象变成了地方政府,这个手段是否依然合适并且有效,就值得商榷了。核心的问题是:这1.4亿元“生态罚单”的钱该由谁来出?

    从相关规定和媒体报道来看,几乎可以肯定,是受罚的地方政府来出这笔钱,然后上缴到省财政,由其统一安排使用,整个过程,等于是一个反方向的转移支付。“生态罚单”让钱从地方财政的口袋转移到了省财政的口袋,挨罚的当然是地方政府,但真正埋单的却是当地纳税人。那么,用纳税人的钱来给地方政府部门的失职埋单,是否合适呢?

    本来,这些地方的纳税人就是渭河污染超标的直接受害者,现在,他们受损的利益不仅得不到补偿,反而还要额外付出一笔生态罚金,似乎渭河污染超标都是他们的错,这于情于理似乎都有点儿说不过去。“三公消费”泛滥成灾,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花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那么,罚公家的钱,是否也是“不罚白不罚,罚了也白罚”呢?相关责任官员,对这笔不用自己掏腰包的生态罚金,会有痛感吗?相比污染换来的GDP政绩,反正是由纳税人支付的罚金,是否微不足道?

    治理河流污染,必须让责任官员首先产生痛感——痛在纳税人身上的“生态罚单”注定没有用,必须将污染治理责任到人,将具体的责任官员“绑在火车头上”,并严肃追究其失职之责。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