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我迷上了写作,经常给报社投稿,虽然每次都石沉大海,仍兴致不减。
当时教我们语文的是李老师,李老师不苟言笑,批评起学生来毫不留情,因而同学们都很怕他。
一次上作文课,李老师竟然将我的作文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通。
李老师挥舞着我的作文本说:“看看你写的文章,字迹潦草不说,错别字一大堆,就这还敢给报社投稿!别再给他人添麻烦了,也省省邮费吧……”当时我羞愧得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身上的毛病确实不少,但李老师千不该万不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出那么难听的话。我心里憋足了劲儿,非要和李老师赌一口气,看看我的文章到底能不能发表。
压力就是动力。从此,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我全身心扑在写作上,克服以往草率的毛病,字斟句酌,不厌其烦地修改。
初三那年,我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最先发现我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的就是李老师。他高兴得就像自己有了大喜事一样,立刻把报纸拿到课堂上,大声朗诵给同学们听,还不断地啧啧称赞文章写得好,俨然把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逆耳的话,虽不中听,但有时要比一味恭维更具有魔力。我感激当初李老师的那番“嘲笑”。